【專題企畫】

你好,我是臨床佛教宗教師

專題企畫/編輯部 採訪撰文/吳立萍
 

當生命終點來臨時,說不出的痛,誰能看見?誰能幫忙?為了讓國人在生命終點都能得到真正的身、心、靈平靜,蓮花基金會委託台大緩和醫療病房,從事佛法在臨終關懷應用的研究,發展出一套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及培訓課程……
 
佛教法師經過住院醫師般的專業訓練,成為臨床佛教宗教師,二十四年來,協助許多末期病人,生命最後一哩路無懼無憾,圓滿善終。

當佛教法師遇見安寧緩和醫療

陳慶餘教授表示,臨床宗教師可以啟發病人的靈性成長,克服死亡恐懼並為來生做準備,正好彌補目前醫療照顧專業所不足。
 一位罹患扁桃腺癌的十八歲少年,被暱稱為「紅巾少年」,因為他總是用一條紅巾蓋住臉部,不輕易讓人揭開。在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照護後,他終於在慶生會上拿下紅巾跳舞,並代表所有病人向團隊表達感謝。癌末彌留時,他不忘念佛,甚至豎起拇指謝謝醫師,並比出OK手勢請大家放心。
 
 四十多歲的肺癌患者,在緩和醫療病房親筆寫下:「死亡是一把刀,把不好的部分都切除了。」在最痛時他拿起筆畫下女兒在襁褓中熟睡的模樣,兩個多小時作畫時間裡,他忘記了痛。法師知道他原本是一名救生員教練,在往生前三小時,數度提醒他「放鬆,體會漂浮的感覺」、「阿彌陀佛就是救生圈」、「極樂世界是桃花源」,雖然彌留期間曾因全身燥熱顯得躁動,但他也幾度微笑……
 
 這些都是發生在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的真實故事,末期病人生命最後一哩路無懼無憾,關鍵之一就在於臨床佛教宗教師的陪伴。

看見臨終病人及家屬的需求

 「二十多年來有太多例子,證明臨床佛教宗教師在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性。」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名譽教授陳慶餘表示,臨床宗教師可以啟發病人的靈性成長,在佛法生死智慧引導下,協助病人身心安頓。
 
 一九九五年,時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的陳榮基教授,大力推動成立安寧病房,當年家醫科主任陳慶餘承擔重任,「家醫科以『人』為中心,掌管從子宮到墳墓的生命歷程,因此就由家醫科接手!」
 
佛教法師積極參與「安寧緩和靈性關懷培訓課程」。
 成立安寧病房之前,經常可以看見家屬在台大醫院的走廊或空地燒香祭拜、為家人祈福,令身為佛教徒的陳榮基相當不捨,因此台大醫院及緩和醫療病房規畫有助念室及佛堂供家屬使用,此舉為當時國立大學醫學中心首創,甚至有家屬為此將病人轉來台大緩和醫療病房。
 
 在引進安寧緩和醫療觀念的同時,陳榮基發現西方安寧緩和醫療團隊成員有神職或牧靈人員參與其中,但國人以佛教或民間信仰居多,卻沒有佛教法師加入,因此台大緩和醫療病房成立之初即邀請有意願的法師視需要參與病房照顧,經過兩年試辦,確認需要佛教法師的參與。
 
 陳慶餘表示,「基督教和天主教都是以醫療傳教,神職或牧靈人員的養成教育都接受醫療相關訓練,加入安寧團隊即能與醫護人員合作照顧病人;但在佛教法師的養成教育裡,並沒有相關訓練,因此我們開始構想如何培訓佛教法師,將他們納入安寧緩和醫療團隊中。」
 
佛教法師上完三階段課程:初階、進階、實習後,參與臨床培訓,最後需經過甄審(筆試、口試),通過後才授予「臨床佛教宗教師」證書。

佛法在臨終關懷應用研究

 一九九八年,陳慶餘受陳榮基副院長的指示及佛教蓮花基金會委託,擔任計畫主持人,與現任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以及多位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藝術治療師等組成團隊,從事佛法在臨終關懷應用的研究,首先針對三十個臨床個案,研究什麼是「靈性」。
 
 隔年進入臨床應用研究,宗惇法師成為第一位以出家法師身分接受臨床培訓的佛教宗教師,參與團隊第一線照顧。此計畫研究以法師與病人的對話,以及從病人方面得到的反饋等,進行十個個案分析,發展出「本土化靈性照顧架構」。
 
 在確立靈性照顧模式及其重要性,且因應佛教宗教師參與緩和醫療照顧之需要,二○○○年開始以台大醫院為訓練中心,正式進行「臨床佛教宗教師」之培訓工作。宗惇法師提到,「當年沒有人在臨床帶領,必須身兼服務、教學、研究任務,我跟著陳慶餘教授一起摸索學習,第二年開始帶領新進法師。在做中學的情形下,研究團隊終於在二○○五年研擬出本土化靈性關懷系列課程。」
 
陳慶餘強調,佛法的應用必須以臨床醫學為基礎,反之臨床醫學需要借重佛法,發展出呼應時代潮流的靈性照顧,並將臨床佛教宗教師納入安寧團隊的核心成員。
 
 「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中心之培訓計畫,二○○○年至二○○五年期間,係由一如淨舍臨終關懷協會提供經費支持研究;二○○六年迄今,則由蓮花基金會支持,從培訓、授證到推廣等系列課程,每年投入超過二百萬元經費。」蓮花基金會執行顧問陳慧慈表示,陳慶餘教授及惠敏法師自始皆以臨床醫學與臨床佛學經驗為基礎,用訓練住院醫師的方式培訓臨床宗教師;從無到有,從生澀到專業,不論是臨床服務、教學、研究等靈性照顧相關課題,皆有豐碩的成果與經驗價值,可作為醫療與佛教臨終關懷結合的論述基礎。
 
二○○六年,惠敏法師(右)代表蓮花基金會,授予普安法師「臨床佛教宗教師」證書。
 實際上,不限於台大醫院,蓮花基金會曾於二○○七年及二○一五年增加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美德病房為培訓中心,委託慧哲法師進行中部地區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擔當培訓督導工作;二○一八年起,更擴展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成立「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中心」,由普安法師任帶領法師專責培訓工作。

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

 相較於西方醫療傳教,臨床佛教宗教師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照護是佛教界創舉,更是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的特色。
陳慶餘教授表示,所謂的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就是因應大部分國人的信仰,透過臨床佛教宗教師協助病人善終的方式。其重要性在於,臨床宗教師可協助病人面對生死困頓的課題,啟發內在力量和學習成長,克服死亡恐懼並為來生做準備,正好彌補目前醫療及其他健康照顧專業所不足。
 
 「在臨床上我們發現,完成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或完成宗教的助念或儀式,對於病人的照顧尚不圓滿。四道是重要的,但四道之後病人還是無所依歸;助念或儀式是莊嚴的,但臨終病人的強烈恐懼,可能無法平安捱到助念那一刻……」宗惇法師說。
 
 「來世將何去何從?佛教有輪迴觀念,這是西方宗教沒有的,所以我們必須發展本土化的靈性照顧模式。」陳慶餘進一步解釋,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從病情告知、接受死亡、感應靈性存在,循序漸進,最後再到依持佛法、成佛之道等階段。然而,死亡過程前後是否平安,與個人的心念和態度有絕對關係。
 
宗惇法師是第一位以出家法師身分接受蓮花基金會在台大醫院臨床培訓的佛教宗教師。
 安寧病房裡有一位五十歲的肝癌患者,往生前兩天告訴太太,他看見極樂世界。太太含著眼淚說:「他要到那麼好的地方,我願意、我願意讓他去。」
 
 「一般來說,病人住進安寧病房到往生,期間大約三個星期,他們的生命在跟時間賽跑。我們看到很多個案在臨床宗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學習,最後都能善終,家屬也能安心。」陳慶餘表示,為臨終病人找到開啟內在的力量(靈性成長),任務重要且艱難。
 
 臨床佛教宗教師進入安寧病房服務迄今超過二十年,陳慶餘教授以台大緩和醫療病房為例,病房共有十七床,從最初照顧癌末病人,再到漸凍人、愛滋病人,後來包括所有疾病末期病人都是照護的對象。平均每一年大約照顧兩百五十到三百位,至今已逾六千位。臨床佛教宗教師的慈悲願心,讓許多人得以善終,真正圓滿一生。

期待落實教育專業認證

 「一般醫護人員不敢跟病人談死亡問題,不知如何面對與處理病人的死亡恐懼,佛教宗教師的臨床專業在於處理生死問題,可協助團隊、病人及家屬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提供解脫方法。」陳慶餘點出臨床佛教宗教師的重要性,然而人力不足卻是多年來的難題。
 
 根據蓮花基金會統計,目前已完訓認證的臨床佛教宗教師有七十一位,其中三十九位分別在四十七家醫院、五十四個單位參與第一線照護工作。
 
 為此,蓮花基金會創會董事長陳榮基教授多年來試圖從僧伽教育著手,一○五學年度曾在華梵大學規畫「佛教生死關懷實務——安寧療護單元」課程,由當時參與台大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的醫師、護理長、社工師、法師等授課。然而,僧伽教育體系卻沒有相關課程。
 
 剛從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卸任的蔡兆勳醫師,五年前接任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長,目前則主持「臨床佛教宗教師」專業人才培訓計畫,自一○七學年下學期起,受法鼓文理學院邀請,與多位專家學者在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開設「安寧與老年關懷專題」課程,其中包括由惠敏法師授課的「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純寬法師授課的「臨床照護的宗教意涵」。
 
蔡兆勳醫師表示,為增加法師參與人數,除需廣納培訓經費來源外,更重要的關鍵是法師的養成教育,促使國家級專業認證制度出現。
 蔡兆勳表示,為了增加法師參與人數,除需廣納培訓經費來源外,更重要的關鍵是法師的養成教育;如果可以在僧伽教育體系中規畫臨床宗教師課程,讓法師及早接觸相關知識,未來便可以選擇是否要成為一名臨床宗教師。
 
 蔡兆勳希望未來臨床佛教宗教師也能像醫師、社工師、心理師一樣,有國家的認證制度,但這是一條長遠的路;如同多年前大學先有心理系,但心理師的認證卻是之後才有,這代表當社會大眾有廣泛的認知和需求時,才能促使國家級專業認證制度出現;所以,如何提升臨床佛教宗教師的能見度,這也是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目前致力推動的方向。

台日臨床佛教交流觀摩

 台灣的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受日本佛教界關注,早在二○○一年即有佛教法師參與臨終照顧的報導;二○○九年開始,日本佛教團體更數度組團來台參訪與考察,並出版專書篇章介紹。
 
 「台灣的佛教是與民眾生活結合的入世佛教,和日本佛教非常不同,帶給他們不一樣的視野。」陳慶餘表示,當年陳榮基副院長要成立安寧病房之前,曾到日本東京大學附設醫院參訪,發現法師甚至不能進入公立醫院;因為日本法律限制宗教人員在公立機構或場域活動,佛教只能在個人性場域中存在。
 
 如何能在公立醫院的體系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日本醫界及宗教界都十分關切,並且也將這套本土化的靈性照顧模式帶回日本,進行研究培訓。
 
 二○一一年三一一大地震過後,日本觀念開始轉變,起先是為了撫慰罹難者家屬,後來臨床宗教師開始深入安寧病房。二○一五年,陳榮基榮譽董事長就受邀前往日本參加「日本公益財团法人全国青少年教化協議会臨床仏教研究所」臨床佛教宗教師第一屆畢業典禮,並與齋藤昭俊事務總長簽訂合作協議書。
 
 陳慶餘表示,目前包括東北大學、龍谷大學等八所學校,都提供「臨床宗教師」的養成課程,研修期間為一至二年。二○一九年開始,日本臨床宗教師協會更啟動認證制度,截至九月底共有一百四十六人獲得認證。
 
齋藤昭俊總長與陳榮基榮譽董事長簽訂合作協議書(2015.4.21)。
 

臨床佛教宗教師的日常

 這一天,慧哲法師來到一位乳癌末期病人的床前,她因雙腿淋巴水腫導致皮下充滿水液而顯得發亮,這個異常腫大的情況,讓慧哲法師感到十分不尋常。請教醫師得知「其實病人的時間已經到了」,慧哲法師馬上有了答案,「病人的心理還沒有準備好。」
 
 慧哲法師與病人深入交談,問她:「你的心準備好了嗎?準備好跟大家說再見了嗎?做好這件事,你的心就會平靜。」病人點點頭說她懂了,第二天,她帶著家人的祝福安詳離世。
 
病人原本求死,經臨床宗教師說明生死問題後,從此心情開朗,會玩撲克牌、排七巧木,也找回生存的意義。

與團隊合作無間

 「我們經常要像拼圖一樣,透過每一位團隊成員的觀察,拼湊出對病人較全面的了解。」二○○○年第一批參與培訓的慧哲法師,現在是蓮花基金會培訓臨床宗教師甄審委員會委員長,曾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美德病房任臨床佛教宗教師,並擔任中部地區培訓臨床宗教師的督導法師,前幾年才退休。
 
 他表示,許多時候病人面對安寧緩和醫療團隊成員,所說的話會因人而異,「這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所以團隊每天的討論會議非常重要,透過拼湊我們能對病人現況有更清楚了解,才知道可以怎麼協助。」
 
 每天早上八點,在護理人員交班時,臨床佛教宗教師都會準時來到安寧病房外,認真聆聽並翻閱病歷,或與醫師一起討論,逐一了解每位病人的情況,接下來便進入病房一床一床的探視,「我們會從病人看到法師的反應及表現,判斷哪些病人需要宗教師加強關懷,再特別找時間個別陪伴。」慧哲法師說,當然也有人暫時還不能接受法師的關懷,團隊也不會勉強,「要先和病人交朋友,建立彼此的信任感。我們會把個案的情況和對話記錄下來,在當天四、五點開團隊會議進行討論。」
 
 除了每天的例行關懷,安寧病房也會配合節日舉辦活動及慶生會,宗教師也都參與其中,不會錯過任何和病人相處的機會。

慈悲心跨越宗教

一位信仰基督教的老先生,面對死亡即將來臨時,感到驚慌無助和害怕……
 
慧哲法師表示,透過每一位團隊成員的觀察,才能如拼圖般拼湊出對病人較全面的了解。
 臨床佛教宗教師上網查基督教禱告詞,寫了小抄帶在身上,每天在病床前念禱告文給他聽,告訴他:「雖然我們的老師不同,但信仰精神是一樣的。」在那一刻,臨床宗教師突然體會到,原來宗教的精神就是慈悲,它會幫助我們度過死亡的黑暗,找到光明的希望。
 
 這是普安法師帶領培訓法師所接觸的個案。二○○六年,普安法師加入台大緩和醫療病房受訓,三個月後分發到大林慈濟醫院,「有時我們可能會執著於自己的信仰,認為對方應該要追隨我們的信仰才能解脫,但真正的靈性照顧,應該是貼近病人的需求,包括宗教部分。」
 
 普安法師表示,安寧緩和醫療團隊會針對不同信仰的病人需求,轉介不同的宗教師,但有時來不及轉介,他們就會主動關懷陪伴。
 
 宗惇法師參加培訓那一年,由蓮花基金會贊助團隊經費,到英國參訪聖克利斯多福安寧醫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這是世界第一所現代安寧療護醫院;在主治醫師帶領下,宗惇法師進到病房,病床上一位老太太向他伸出手說道:「please help me!」他相當震撼,「英國是多元宗教的國家,但佛教絕對是少數,她看法師的形象,自然而然升起希望求助的心情,這個時候彼此已經沒有宗教的隔閡,也沒有文化背景的差異,宗教的共同精神就是慈悲心。」
 
陪伴病人安然度過人生最後一哩路,是臨床佛教宗教師的日常。

我們在病房學到的事

 在台大緩和醫療病房,一位曾是牙科醫師的病人呼吸很喘,對陪伴在旁的慧哲法師說,他每天最渴求的就是還能吸到一口氣。
 
 當時還是實習臨床宗教師的慧哲法師感到相當震撼,心想該如何才能感同身受病人此時所受的苦。他試著用心理學的移情作用與病人聊天,請病人一起做數息觀,引導他的呼吸逐漸平順。這次經驗讓他真實地體會到《四十二章經》所提的「生命在呼吸間」!
 
 慧哲法師年幼時曾寄住親戚家,回家後得知道這段期間二哥因肺結核往生,他內心遭受極大衝擊,直到長大、出家,都仍是內心深處的遺憾。後來他從佛教智光商職(現為智光商工)校長退休,到台中成立東林學苑,當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學苑受災待修復,同時他也得知台大安寧病房開辦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下定決心參加。
 
 普安法師的母親臨終時,父親堅持插管回家,他在救護車上陪伴,母親中途清醒企圖拔掉管子,當時那充滿焦慮、徬徨、無助及恐懼的神情,至今仍令法師難忘。母親過世的悲傷沒有被處理,加上後來父親罹癌過世,法師深刻感受到善終不易,即使自己身為法師也無法幫助他們。
 
 回首參加臨床宗教師培訓的初心,慧哲法師和普安法師都是為了想直接面對死亡、破除內心最深的恐懼;他們都曾面對親人及身邊朋友的死亡,即使當時已經出家,卻都仍因看見生命終點的不圓滿而感到困惑、害怕。「一般法師面對死亡課題,通常是在對象往生後提供助念關懷,臨床佛教宗教師第一線接觸臨終病人,讓我有不同的學習和體會。」普安法師說道。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在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心目中,每一個臨終病人都是他們的老師,用生命教會他們了悟生死、實踐佛法的慈悲。

說不出的痛,誰能幫忙?

臨床佛教宗教師至社區關懷末期病人。
 平日活躍、健談的老先生,因末期癌症住進安寧病房後,似乎變了一人,整天不言不語、若有所思。他是家族裡最受晚輩尊敬的長者,從巨人形象變成病人,處處需要旁人照顧,他的自尊心瞬間瓦解,關上心門,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
 
 臨床經驗豐富的臨床佛教宗教師,一看就知道他有靈性方面的困頓,這無法用言語描述,也不是藥物可以止痛的心靈之苦。「沒有人懂我!」這恐怕是病人此時感到最孤單、無助的心聲。
 
 臨床佛教宗教師的角色,就是同理病人,讓他們在最害怕、孤單時,知道有人一路陪伴。

什麼時候需要臨床宗教師?

 如何辨識病人需要靈性照顧而照會臨床宗教師?陳慶餘表示,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包括:自我尊嚴感喪失、自我放棄、不捨(不甘心、不放心、放不下、做錯了)、死亡恐懼、心願未了、錯誤的見解、需要轉介等,通常都是經過安寧緩和醫療團隊評估,發現末期病人雖然神智清楚,但出現舉止異常,例如:沉默不語、拒絕溝通,或極度焦慮、痛苦,或有難言之隱、所答非所問等情況,就是需要宗教師啟動靈性對話的時候。
 
 十八歲的大男孩罹患骨肉癌,左大腿上長了非常大的腫瘤,病情不樂觀。父母在他的小時候離異,關係十分緊張,加上曾有算命師說他可以活到八十幾歲,所以他怎麼也不肯相信醫師的話,也非常排斥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的所有支持,包括第一線照顧他的宗教師,也拒絕使用止痛藥劑。團隊經過多次討論,有一次甚至開會長達一個小時,卻都沒有人能提出解決方法。
 
 宗惇法師走到他的床邊,告訴他,「不知道你清醒的時間還有多長,如果心裡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說出來。接下來你的身體會很辛苦,有比較不痛的方法,你必須依靠這個方法,照顧你的法師會來幫你。」
 
 大男孩默默聆聽,法師跟他談起死後的世界,說到《第六感生死戀》這部電影,男主角被謀殺後,靈體因為有堅定的信念,可以將銅幣穿透門扇,向最愛的女友證明他的存在。法師藉此情節告訴年輕病人,身邊有這麼多愛他的人,包括親人和醫療團隊,還有佛菩薩,他必須把握這段清楚的時間好好學習,不能把心思一直放在痛的上面,死後的世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
 
普安法師表示,潛意識累積的壓抑,會在臨終時顯露出來。死亡之前,宗教是一個支持,但未必會成為內在的力量,這時就需要臨床宗教師。
 病人在一個禮拜後往生,但這期間他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排斥團隊的照顧和陪伴,宗惇法師的談話對他起了關鍵作用,「跟他說完這些話,離開病房時,我感到全身力氣耗盡,雙腳是懸空的,但我非常清楚自己做了一件對的事。」當時台大安寧病房有幾位十六到十八歲的病人,如何和這麼年輕的生命談生死,是相當不容易的體會和學習。

誰能看見平靜下的波濤?

 此外,有些臨終病人表現出異常平靜,家屬難以分辨,此時也需要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協助。
 
 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罹患大腸癌末期住進安寧病房,因為醫院在疫情期間有嚴格的探病限制,所以住院前他先在家裡舉辦生前告別式,和太太及十歲的兒子告別。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告訴普安法師,一生沒有遺憾,已經做好隨時離世的準備,也不設想以後要去哪裡,此生就已足夠。他的心理素質之高,在個案中十分少見,但是有一天他和兒子視訊後忍不住落淚,因為不捨家人擔心而壓抑的情緒,終於潰堤……
 
 同樣也是四十多歲的中年男性,在安寧病房的表現一直都很溫文儒雅,家屬告訴法師,他平常的個性也是如此,是一個好好先生;然而,在臨終彌留之際,他卻比一般人更躁動……
 
 普安法師表示,「潛意識累積的壓抑,會在臨終時顯露出來。死亡之前,宗教是一個支持,但未必會成為內在的力量,這個時候就需要臨床宗教師。」
 
 「我們所接觸的個案,並不一定每一位都能圓滿,當中也有許多挫折。」宗惇法師表示,這是一條對的道路,透過臨床佛教宗教師的觀察及引導,也許可以讓更多臨終病人在生命最後有限的時間,放下壓抑及防衛,得到圓滿善終。

靈性關懷走進社區

 有臨床佛教宗教師加入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的醫院,宗教師都會主動訪視安寧病房的病人,適時給予關懷和陪伴,若觀察到病人需要不同信仰的宗教師協助,也會進行轉介。
 

 然而,多數末期病人未住進安寧病房、無法接受臨床佛教宗教師照護,卻又希望能有臨床宗教師的關懷,該怎麼辦?
 
 「臨終病人在安寧病房有專業團隊照顧,基本上會比較圓滿。」普安法師表示,經常有民眾會私下請他關懷臨終家人,但因為缺少團隊醫師等其他成員的專業評估,關懷難免難以完整。
 
 很多時候,臨終病人只要看見法師過來說幾句話,就會感到安心,因此多數人的作法是尋求平常親近的法師,或透過親朋好友邀請法師關懷。因為臨床佛教宗教師平日在各大醫院服務、關懷個案,面對私下邀約請求經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宗教師陪伴臨終階段的病人念佛,最後病人安詳往生。
 二○一四年,宗惇法師與長期從事安寧療護的護理專家、法師、佛弟子共同成立「大悲學苑」,致力於「社區安寧靈性關懷」服務,讓臨床宗教師的服務從醫院發展到大台北社區。
 
 宗惇法師表示,「當病人從安寧病房轉到居家,醫院會轉介有需要靈性關懷的個案給大悲學苑,同時大悲學苑也接受民眾申請及信眾轉介。每星期一到兩次,由受過專業培訓的靈性關懷志工,直接走入病人家裡進行訪視。」
 
 如果台灣每一個社區都有類似大悲學苑的安寧靈性關懷道場,讓每一位有靈性困擾的臨終病人,都有臨床宗教師或靈性關懷志工協助走向善終,將是國人之福。
 
 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榮基教授早年曾提出,希望建立一所蓮花醫院,後來他說,「最好的蓮花醫院是在每一家醫院旁邊,都有道場法師提供靈性照顧與教育,到了那個時候,蓮花基金會就可以功成身退。」
 
 這是一個很大的宏願,期待各方因緣匯聚能早日實現。
 
為深入瞭解「臨床佛教宗教師」,可上蓮花基金會官網「台灣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中心」查詢!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66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