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中風,知多少?

專題企畫/編輯部 採訪撰文/吳立萍 攝影/小顏
 

 
腦中風,人們對他的恐懼不下於癌症,依據衛生福利部二○一六年統計,國人平均每四十四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腦中風。
 
中風其實有跡可循,預防可從日常作息、飲食習慣、持續運動著手。
 
除致死率外,最令人擔憂的是中風引起的失能,是病患與家人難以揮去的夢靨。亞東醫院首創團體治療,讓患者及家屬不再孤軍奮鬥,看見希望的曙光。

我有可能中風嗎?

二十八歲那年,楊先生突然感覺左邊臉頰麻麻的,之後連舌頭也開始一邊發麻。媽媽以為是食物過敏,要他去醫院掛急診;經MRI 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腦幹中間的微血管出血,也就是中風。楊先生之後陷入昏迷,還好及時就醫,經妥善治療及復健,逐漸康復……
 
楊先生平時喜歡戶外活動,曾在推廣山林步道的協會工作,經常爬高山、在野外生活,實在難以想像疾病會悄悄找上門。
 
「這麼年輕也會中風?」許多人都很訝異:中風不是中老年人的疾病嗎?到底什麼樣的人容易中風?我們有可能中風嗎?
 
容易被忽略的中風徵兆
 
「人的一生中,有六分之一機率中風,您可能是其中之一!」二○一二年,「世界中風日」宣言提出驚人的統計。
 
台灣腦中風協會創會會長胡漢華教授表示,台灣每年腦中風發生率約有三到五萬人,盛行率十到十五萬人;每年約有一萬三千人死於中風,長期占國人十大死因之列。除此,每年約有一萬七千人因中風導致日常生活失能,是成人殘障的第一要因, 更是健保資源前三名疾病。
 
由於醫療進步,近年來腦中風死亡率有緩慢下降趨勢,但發生率卻不曾稍減,顯示腦中風殘障者愈來愈多。
 
楊先生恢復情況良好,是其中的幸運者,反觀卻有不少病患必須接受他人長期照顧,成為家庭及社會沉重的負擔。
 
陳榮基醫師提醒,一旦發生小中風,三個月內發生大中風的機率很高,一定要及早就醫診治。
腦中風與中風,現代人常混為一談,兩者其實不同。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榮基醫師表示,中風的含括面較廣,只要因血管破裂或堵塞,使體內的血液和氧氣、養分供應不足,導致身體某一器官或部分功能失常,就是中風。
 
例如:一邊眼睛突然看不見的視神經中風、一邊耳朵突然失去聽覺的聽神經中風、身體上下半身或四肢其中之一突然不能動的脊髓中風等; 如果發生在腦部, 則是腦中風, 可能會導致身體一側半身不遂。但由於腦中風的機率較高,所以一般人提到中風,都直接想到腦中風。
 
比較容易讓人忽略的是,很多中風現象,比如視覺、聽覺突然消失,或手抬不起來,或身體某一部分發麻,如果很快就恢復正常,也非常常發生,多數人通常不以為意,症狀發生時,以為只要休息一下就好。陳榮基醫師提醒,其實這就是俗稱的小中風,一旦發生,三個月內發生大中風的機率很高,一定要就醫診治。
 
也有人擔心脖子僵硬是否容易中風?根據臨床經驗,絕大多數是因病人頸部姿勢不良,產生肌肉痠痛或頸椎退化性關節炎,但一般人不容易判斷,只要有疑慮就應就醫、避免遺憾。
 
中風絕不是突發的!陳龍醫師表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臟病、周邊血管阻塞等疾病,都是容易中風的危險因子。

中風不是「突然」發生

 
「很多人以為中風是突發疾病。」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秘書長陳龍醫師表示,許多病患在無預警狀態下第一次發病,到院求診時自述沒有家族遺傳病史、不清楚發病原因。其實,家族遺傳病史雖是原因之一,但根據資料顯示,機率只占一成。
 
今年五十多歲的常女士,就是沒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中風患者。她在去年發病之前從未生過大病,面色紅潤,看起來似乎很健康。然而,第一次中風就昏迷半個月,還好家人第一時間將她送醫,經緊急手術治療才脫離危險,後來病情逐漸穩定,開始辛苦的復健之路。
 
常女士和家人怎麼也想不到,為什麼平日健康的人會﹁突然﹂中風?她的體型略為肥胖,中風前很久沒有量血壓,發病後才知有高血壓問題,推測這可能是臉色經常泛紅的原因,只是一直沒有警覺,才引發來勢洶洶的嚴重疾病。
 
中風絕不是突發的!陳龍醫師表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臟病、周邊血管阻塞等疾病,都是容易中風的危險因子。要避免中風,就得先知道自己有沒有這些疾病,以防患於未然。
 
 

中風自我判斷法

「FAST」中風自我判斷法

如何在第一時間判斷自己或別人是否中風?普遍受到腦神經醫師推薦的方法為「FAST」自我判斷法。這原是美國辛辛那提州到院前救護系統評估病患是否腦中風的指標,由於簡單好記,現已廣泛為世界各地使用。
「FAST」是四個英文字的縮寫,代表三個評估項目,同時也包含「迅速」的意思——
 
代表 Face (臉部特徵)
微笑或露牙齒時,觀察嘴巴是否歪斜,兩邊臉頰是否對稱。
代表 Arm (手臂力量)
將雙手舉起,觀察其中一隻手會不會無力下垂。
代表 Speak (說話表達)
觀察說話是否清楚,別人是否能聽得懂。
代表 Time  (搶時間)
以上三個徵兆只要出現其中之一,盡快確定發病時間,並迅速前往醫院急診。
中風自我判斷法根據臨床經驗,如果手拇指、食指、中指常常會麻,即是中風的危險群。
 
每個人都有可能中風
就算沒有這些慢性疾病,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人體的血管就好比水管,用久了難免老舊、容易脆裂,或藏汙納垢導致管壁增厚或堵塞。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中風,基本上和種族、性別等沒有絕對關係。
 
根據醫學專家統計,五十歲以前中風的患者男性高於女性,五十歲以後女性高於男性,且年齡愈大女性病患的比例愈高。陳榮基醫師表示,這是因為女性的平均壽命高於男性,很多疾病都是年紀愈大愈容易出現。
 
曾有一份醫學統計報告指出,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很少出現中風病患,後來才發現,其實是因為愛斯基摩人平均壽命較短的原因。胡漢華教授則表示,據統計,亞洲人和黑人的中風機率較高,因此國人不能掉以輕心。
 
工作壓力、生活不正常,都有可能導致中風。
年齡雖然是中風的原因之一,卻不代表年輕人就不會中風。工作壓力、生活及飲食不正常,都有可能導致中風。近年來中風患者似乎有年輕化的趨勢,但胡漢華教授表示,並不是年輕中風者增多,而是現代醫學科技進步,以及大家普遍重視身體警訊,被診斷發現的年輕患者比以往多的緣故。
 
不論年齡、性別、種族,或有無家族遺傳,都不能輕忽中風可能會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現在各大醫院都有提供關於中風的衛教網頁或衛教單,資訊取得相當方便,民眾對於中風要有清楚的認識。
 
一旦發現中風徵兆,要趕緊去掛急診,發病三個小時內使用藥物治療可以得到較好的效果,千萬要把握治療黃金期,不要拖延。
 

這樣做,避免中風

根據醫學研究,大量喝酒會增加腦出血機率,一星期喝兩次酒的人,中風死亡率是沒有喝酒習慣者的三倍之多。
五十多歲的陳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負責人,他像平常一樣,不想被打擾而關上辦公室門。幾個小時後,員工敲門卻等不到他的回應,打開門一看,發現他趴在桌上怎麼都喚不醒,送醫急救後卻已失去生命跡象。
 
原來陳先生是嚴重的腦中風。他平常忙於工作,經常熬夜,三餐飲食不正常,且常需應酬喝酒,平日菸不離手,身體也一直沒大毛病;直到最近偶爾感覺心悸,大約不到一分鐘就恢復了,他不以為意。不過,在家人的叮嚀下還是安排到醫院做健康檢查,卻沒想到還沒進行檢查,悲劇卻已發生。
 
辦公桌上的菸灰缸,還堆積著發病前抽菸留下的菸灰,幾乎快要滿溢出來!他的發病原因與工作壓力、生活習慣以及抽菸都有關係。
 
進入身體的須謹慎
「中風是各種疾病的集合體。」陳龍醫師表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高膽固醇等疾病,都可能引發中風;要預防中風,就必須從日常生活開始改變,避免不健康的習慣和飲食。
 
陳先生菸抽得兇,是中風的原因之一。
 
「香菸含有尼古丁,會累積在肺臟,也會跟著血液累積在血管壁。」陳龍醫師表示,吸菸是戕害健康的殺手,除了有害呼吸道健康,也是增加中風的危險因子,一定要戒菸,也要盡量避免吸二手菸。
 
除了戒菸,也盡量不要喝酒。根據醫學研究,大量喝酒會增加腦出血的機率,一星期喝兩次酒的人,中風死亡率是沒有喝酒習慣者的三倍之多。雖然許多人認為平常小酌一、兩杯酒有益身體健康,但大部分醫師認為,每個人對小酌的定義不同,能不喝酒最好。
 
胡漢華醫師明確表示,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小酌對身體沒有任何好處,酒精會改變凝血因子,也會導致心律不整,絕對不要喝。
飲食方面, 最好少油(食用好油)、低鹽,以免造成身體負擔。「以前日本人中風發生率較高,與烹調方式過鹹有關。他們發現這個問題後,漸漸改善飲食,近幾年中風發生率有降低趨勢。」陳榮基醫師特別提醒大家,美食人人都愛,但也要吃得健康,少油炸、多蔬果,營養要均衡,不要吃太鹹;肉類方面,則是魚肉優於牛肉和豬肉。
 
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
缺乏運動,也是影響身體健康的主因之一。據醫學專家研究,中強度的運動可以提升身體最大攝氧量,老年人進行長期中強度運動的效果和年輕人一樣,可增加百分之十到三十的最大攝氧量,有效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堅持能走路就不坐車,要坐車一定以大眾運輸工具為優先的陳榮基醫師,多年來提倡「BMW」養生法,也就是出門要搭「B」us(巴士)或「B」ike(腳踏車)、「M」etro(地鐵),再加上「W」alk(走路)。他建議大家每天至少步行十五分鐘,在體力範圍內,當然能夠走愈遠愈好。
 
「大家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健康很重要,可以減少生病機會,但是要維持每天的運動習慣,如果難度太高,大部分的人很難持之以恆;走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陳榮基醫師自己本身也是「BMW」養生法的實踐者,走路及搭捷運,是他最常使用的交通方式。
 
此外,他也提醒年紀大的人,每天早上起床不要急著起身,因為太快速地讓上半身直立,容易造成血液往上衝,增加中風危險,尤其現在進入秋冬季節天氣寒冷,從溫暖的被窩爬起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建議可以先躺在床上活動四肢,做十次屈膝運動後再慢慢起身。
 
定期健康檢查
李先生兩年前中風,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命救回來了,但左半邊身體癱瘓;雖然積極復健,還是必須坐輪椅,生活仍需家人照料。最令他和家人驚訝的是,透過醫學影像檢查,醫師發現這不是他第一次中風,其實之前已經小中風至少兩次,但因為發生在神經末梢,沒有明顯徵狀,以至於忽略了病情。
 
這場大病讓李先生特別注意健康,有一次他去聽醫學專家演講,談到預防中風首重定期健康檢查;演講結束後,他感慨地對陳榮基醫師說,如果早一點知道、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或許就不會中風,也就不用坐輪椅了。
 
「千萬不要忽略健檢的重要性,國健署提供的健康檢查,雖然項目簡單,但可以作為預防中風的第一道守護。」陳龍醫師表示,四十歲以上,每三年一次;六十五歲以上,每年一次健檢;曾經發生過中風,或家人有中風病史,更是需要每年定期健檢。
 
國健署提供的健檢內容涵蓋常見疾病篩檢項目,包含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檢查、驗尿、健康諮詢等,可有效對國人常見六項健康問題: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及健康體重進行評估。如果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及早發現、及早控制,就能避免發生中風。

中風自我判斷法

遠離中風,生活檢查表
中風,每一個人都應該提高警覺,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時候,也必須預防。陳榮基醫師提醒,平常的生活習慣會大大影響身體健康,如果不想成為中風的高危險群,請檢查以下的生活習慣是否都有做到:
1.不抽菸。
2.不飲酒。
3.均衡飲食,少油(食用好油)、低鹽。
4. 每日維持走路十五分鐘以上的運動量。
5. 生活作息正常,不熬夜。
6. 減少生活壓力,保持心情愉快。
7. 定期健康檢查。

星期四下午, 趙班長和往常一樣到亞東醫院復健科報到。他和十幾位病友在整排大鏡子前,隨著治療師的引導開始肢體運動。四十五分鐘的活動中,他們就像在遊戲,一起玩跳格子、烏龜烏龜翹、丟沙包、傳接球、走平衡木、S形運球、踢足球……透過鏡子觀看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以便隨時調整。
 
如果這裡不是醫院,一般人根本不會知道他們原來是在接受治療。
 
首創團體治療
今年五十六歲的趙班長,四年前二次中風,經過搶救,昏迷二十幾天後,從鬼門關回來。從此,他不但積極進行復健治療,也參加團體治療,僅半年時間就恢復到與一般人一樣行動自如。如今他雖然康復了,還是抱著感恩回饋的心,維持每週兩天到醫院復健關懷「同學」,為他們加油打氣。他被大家拱為班長,希望能以自己的經驗影響其他病友,幫助和他一樣不幸中風的人,為他們建立復健的信心。
亞東醫院復健科技術主任陳怡伶表示,中風後三到六個月是復健黃金期。
亞東醫院針對中風病友的團體治療,創立至今十年以上,為國內首創,目前仍是唯一。
 
「中風後三到六個月是復健黃金期。」亞東醫院復健科技術主任陳怡伶表示,發病後許多病人呈現昏迷或意識不清,這時必須由家人或看護協助,經治療師評估在適度範圍內,幫病人進行被動的關節活動;因為攣縮現象從發病後開始,所以即使病人無意識或臥床,都一定得要活動。當病人的恢復情況已經可以從病床移到輪椅時,復健宜循序漸進,避免操之過急。出院前,家人先將居家空間做好準備,例如地板及浴室必須有防滑措施,室內空間盡量保持明亮,以免跌倒。
 
亞東醫院原先採取一位治療師引導一位中風病人的一對一復健方式,但隨著病患人數增加,便首創團體治療,以類似遊戲競賽的方式進行,希望增加復健的樂趣,讓病人樂於參與,與一般僅和機器互動復健方式大不同,也間接解決了治療師人手不足的問題。
 
中風病人一對一做復健,屬於肢體大動作的物理治療。
陳怡伶主任表示,針對初期病人仍會採取一對一復健,包括肢體大動作的物理治療,以及細微動作的職能治療;團體治療部分必須等到病人的肢體可以開始有獨立性動作時,才能分組進行。
 
同儕力量大
團體治療根據每位病友不同的情況加以分組,一組約十到十五人,一週兩次,每次進行四十五分鐘。由治療師設計復健活動,天氣好時還會在醫院的戶外花園進行,讓病友練習在有石子鋪面,或有縫隙、高低的路面行走,以便幫助他們可以從住家搭乘公車或捷運等大眾交通工具到醫院復健,盡早適應外面環境,也為返回職場做準備。
 
所有的練習環境都安全無虞,旁邊有治療師,有必要的話也會請家人在旁協助。陳怡伶主任表示,「病友最怕跌倒,因此在家通常畏懼練習;我們提供安全的環境,讓他們不用擔心跌倒,一定要跨出練習的步伐才能進步。」

共同復健形成的同儕團體,彼此正面的影響力非常大。陳怡伶主任表示,中風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大的打擊。接受團體治療的病友當中,曾經有一位本身就是醫生,他除了肢體上的不便和疼痛,心理上的沮喪和挫折更是難以承受,反應在外的就是脾氣暴躁,對復健沒有耐心。但自從開始團體治療,看見許多和自己一樣的病友;透過彼此交流,情緒獲得抒發,復健治療的效果更加顯著快速。
 
與趙班長同一天來復健的還有四十幾歲的游太太,她在三年前中風昏迷,送到亞東醫院急救,三、四天後醒來。她的左半邊身體不能動,初期接受一對一復健,後來參加團體治療至今大約一年,復原情況良好,走路很穩,可以自行爬樓梯,只是左腳有點顛簸,左手比較不靈活。她說,每一次來復健,先生都陪伴在旁為她加油打氣(如封面圖),還有「同學」們的相互鼓勵,這些都是支持她愈來愈進步的力量。
 
「我答應這裡的老師和同學,只要左手能恢復得更好,就要親手煮一桌好菜請大家吃。」個性活潑開朗的游太太信心滿滿,為了品嘗她的好手藝,大家也都很認真復健,不想輸給同學。
 
中風雖然是生命中的不幸,但他們勇敢攜手,共同跨越關卡,經過磨礪的生命,仍然美好!
 
亞東醫院的團體治療,打破刻板印象,方式包含花園療育、分級活動、同儕支持、快樂復健等核心概念,藉由多元活潑、富涵趣味性的團體運動治療,達到復健的成效。(圖/亞東醫院提供)

 

所屬出版品
生命雙月刊152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