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永抱熱情,愛滋關懷先鋒─蘇逸玲

採訪撰文/周美娟
 
蘇逸玲 永抱熱情,愛滋關懷先鋒

現職

◆台灣新竹人,一九四八年生
◆一九七二年國防醫學院護理系畢業後,歷任多所軍醫院護理師;一九八四年進入台北榮總,專長感染科護理, 為台灣第一位赴美進修愛滋病照護之護理人員。

獲獎事蹟

◆一九九五年世界愛滋病日紀念活動,代表北榮接受國際愛滋紀念被單
◆曾擔任「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 規畫安寧緩和護理師訓練課程
◆曾獲頒第十四屆「醫療奉獻獎」
◆現任蓮花基金會常務董事
 
她,是行走在人間的菩薩,也是國內第一個出國接受愛滋照護專業訓練的護士。問她為什麼想當護士?開朗的蘇逸玲笑著說,當年她同時考上俗稱「新娘學校」的家政科,卻選擇就讀國防醫學院;「因為我對當新娘沒興趣,對『人』比較有興趣!」
 
「我從小就想當護士,因為父親開了家診所,讓我跟在身邊學習、教我如何對不同的病症『望、聞、問、切』;五歲時我已經開始學包藥,耳濡目染下,一心想成為一名護士。」蘇逸玲回憶,小學三年級時她在作文裡認真寫下志願:「護士」;沒想到,當年原本只是單純想當醫師父親的好幫手,最後竟成為溫暖無數愛滋病患的太陽。
 
蘇逸玲的父親是留日醫學博士,之所以選擇去日本留學,全因為他的「見義勇為」,看不慣學校裡的日本同學欺負台灣同學而打抱不平,導致他被勒令停課、處處刁難,成為黑名單。於是他決定另闢戰場,選擇輾轉前往日本攻讀醫學院,並在拿下醫學博士、藥理博士學位後回台開設診所。
 
這種「見義勇為」的精神,忠實的遺傳在蘇逸玲身上。考上國防醫學院之後,她一心效法義無反顧奔向戰場的南丁格爾,發願到海外戰地醫院服務,可惜沒有機會;但是,老天卻給了她另一個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幫助病患及家屬對抗「二十世紀黑死病」──愛滋病。

破除恐懼,認識「愛滋」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台灣首次出現愛滋病個案,一九八六年二月底發現本國人士感染首例。為了建立國內愛滋病照護能力,衛生署於一九八六年選派一批護理人員出國進修,當時擔任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病房護理長的蘇逸玲,便是率先前往美國學習如何照顧愛滋病患的成員之一。
 
愛滋病可說是人類近代史上少見混合了恐慌、歧視、羞愧等情緒的疾病,這種烙印讓愛滋患者至今仍備受歧視,更遑論人們對它一無所知卻又恐懼不已的年代。「愛滋病到底是什麼?就連在感染科服務的我,其實也不清楚它到底是什麼樣的病,只是大家都害怕;但是出發前父親對我說:國家要妳做什麼,妳沒有拒絕的權利!」父親這席話,讓蘇逸玲更堅定了應該去做的決心。
 
她懷抱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心情,遠赴美國學習關於愛滋病的護理知識,「我心想,反正做了再說!就以五歲小孩的心態去闖一闖。」帶著一顆「憨膽」和一本《二十世紀黑死病》譯書,蘇逸玲坐上飛機。
 
在學習與了解之後,她知道其實只要做好隔離工作,愛滋病並不那麼可怕;身為護理長的她,對愛滋病患的照顧總是親力親為,她甚至學習營養學,因而幫助了不少愛滋病人。
 
當年的愛滋病患,大部分是二、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因愛滋病雞尾酒療法尚未問世,只有一種藥物可以使用,一旦染病,死亡率極高。「一九八六年,我們收了第一位愛滋病患,他是一名血友病患者,因為輸血而感染。」
 
蘇逸玲回憶,這一批有問題的進口血液,大約讓兩百人感染了HIV,從一九八八年開始到一九九四年這六年間,她幾乎每個月都要「送終」,陪伴許多病人及家屬面對「死亡」,成了她人生的重要功課,讓她看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心無奈。

讓病人平靜,讓家屬無憾

心有所感之下,蘇逸玲除了教導護理人員如何增廣照護病患的知識,讓自己免於恐懼,更積極探討怎麼樣能讓愛滋病人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讓家屬心靈獲得慰藉。曾經有位愛滋病患的母親悲痛的問她,「為什麼老天這麼不公平,讓我唯一的兒子生為同性戀?」她只能細細勸慰、曉以大義,「如果每個人從生到死,都要走過這條路,我們為什麼不祝福他?生死不過是一線間,生通向死、死通向生。」她說,看透生死之後,重要的是要在有生之年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才不虛此行。
二○○四年蘇逸玲(中)榮獲「中華民國第十四屆個人醫療奉獻獎」。
當然,要家屬接受親人離去,不是件容易的事,蘇逸玲對這位母親許下了兩年之約,「也許你需要至少兩年才能慢慢釋放悲痛,這兩年間,你可以隨時找我喝咖啡、聊聊心情。」她不只照護病人,也照顧病人家屬,這些早已超出護理工作的範疇,更沒有額外報酬,一切只因她始終是那個擁有五歲孩子般熱情的小女孩,四十二年的臨床照護崗位上,她一天都沒有離開過。問她會不會也有累的時候?她回答:「我好喜歡臨床工作,樂在其中!做讓自己快樂的事,一點也不累。」
 
她還笑說,照顧病人時十八般武藝都要會一點,要會唱歌、要會畫畫、要會逗趣耍寶……曾經有位愛滋病人滿心憤懣,非常不配合,什麼都嫌煩,她只好迎合病人喜好,獻唱黃梅調逗他開心,還教他用黃梅調誦經;這樣念念唱唱下,病人最後在佛號中安詳往生。蘇逸玲自豪的說:「在我們的病房裡,幾乎所有病人都是善終!」特別重視臨終關懷與照護的她,為了讓病人走得平靜、讓家屬無憾,還撰寫了國內第一份「愛滋病臨終照護指引」。

菩薩志願,Yes! We are!

蘇逸玲是虔誠的佛教徒, 回顧一九八八年,她與幾位醫師在台北榮總成立佛學社, 兩年後又努力奔走設立讓病人與家屬祈福的佛堂,一九九三年再設置助念室,同時更積極推動安寧療護工作, 於一九九七年再催生了台北榮總的安寧病房。
 
去年,蘇逸玲的夫婿罹癌辭世,她靠著念佛讓自己走出來,丈夫面對疾病與死亡時的淡然,也深深影響了她。就像丈夫預先為自己告別式上點播的歌曲「ue sera sera(順其自然)」一樣,人生如夢,盡其在我,順其自然。因此,到現在她仍然在為醫護界及病人、家屬努力,不曾懈怠。
 
面對生死,她看得透徹,但對於自己親人的離去,她坦言:「如果沒有學佛,我可能無法如此坦然面對,出離心讓我得以釋懷。」
二○○七年蘇逸玲(右二)榮獲「愛滋醫療奉獻成就獎」。
某一年宗薩欽哲仁波切來台,在蘇逸玲的接待引導下到榮總探視愛滋病患,當時他曾對蘇逸玲及護理人員與病患們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菩薩。」 蘇逸玲俏皮的回答:「Yes! We are!」其實對許多病人與家屬來說,蘇逸玲就是那位拯救他們於水火的菩薩。
所屬出版品
生命雙月刊150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