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

平時禮拜藥師佛,往生後會去哪裡?

文/摘自《拜佛50問》   圖/法鼓文化提供
 

佛教認為,平日禮敬哪一尊佛菩薩,和往生的去處,並不直接相關;人死後的去處,主要受到幾種力量的牽引:
一是「隨重」,依生前造作的善惡眾業最重大者先行受報;
二是「隨習」,隨平日養成的善惡習氣投生;
三是「隨念」,隨臨終前的念頭,而受生六道或往生佛國淨土。
 
個人一生的造作和發願,微細如身、口、意三業行為和起心動念,都左右了死後去處。我們學佛修行,最希望的是能發願往生淨土,不希望在生死輪迴中流轉到不知去向。
 
由於如此,佛教主張人們應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正不良的習氣,留意自己日常的起心動念,念念不忘佛、法、僧三寶,將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做為往生佛國淨土的道糧。而拜佛能幫助我們修行,清淨身心,培養福德。

不能只拜佛,卻不學佛

我們不能將禮拜藥師佛,當成像買保險一樣,以為只要有了保險就安全,還是需要用功修行,儲蓄修行的資糧。不能只拜佛,卻不學佛。
 
平時禮拜藥師佛、修藥師法門,不僅僅是祈求身體健康、安樂豐足,更要學習無量諸佛的圓滿人格、救濟眾生的悲願。
 
由於藥師如來未成佛前,悲憫眾生所受的種種苦惱,因而發下十二大願,每一個誓願都和利益眾生有關,是學佛修行的典範。

掌握自己的往生去處

十二大願啟示我們,在現世人生樂的基礎上,還要自淨身心、自作福德,也要幫助他人、改善社會。依照藥師如來的本願來行願,由端正內在做起,再擴及到利益大眾,也就是在平時心存善的意念,持守善的習性,發願踐行諸佛菩薩服務大眾的精神,往生的去處就能夠由自己掌握。
 
在《藥師經》中也提到,念佛持戒的眾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臨命終時若心力不足,聽聞藥師如來名號,就會有八大菩薩親來引導到達蓮邦。可見諸佛的功德願力相通,主要關鍵在於學習者能不能與之相應。

拜佛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拜佛和拜神有何不同?
拜佛為何要頭面貼地、五體投地?
拜佛可以放鬆身心嗎?
 
你想知道:
拜佛對修行有何幫助?
拜哪尊佛最好?
為何有人說拜佛是最好的運動?
 
  • 書名:學佛50問
  • 編著:法鼓文化編輯部
  • 定價:180元
  • 出版者:法鼓文化
  • 出版日期:2018年2月
所屬出版品
生命雙月刊149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