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關懷】

從悲傷、自覺到行願  靈性探索之旅

口述/鄧筱珍 採訪/王翎郡
 

當失去生命最摯愛的人時,你要如何面對?在充滿懊悔悲傷與滿滿回憶當中,又如何能平復心中巨大的空洞與悲慟?
 
佛教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無常,在我毫無防備的時候帶走我的先生,他是我的靈魂伴侶,也是我此生最好的朋友。這一章面對生死的功課,帶我走了一遭靈性體悟之旅,終至了悟生死課題;從悲傷到療癒,最終給了我能力去幫助更多人,這是菩薩與先生留給我此生最好最美的禮物。

意外先到,走不出哀慟

退休前,我在醫院擔任多年的護理師,工作繁重勞累;先生擔任軍職,常四處輪調,與我聚少離多。兩人後來決定一起退休,到鄉下買了塊地種菜。這樣愜意的田園生活只過了一年多,因為先生身形持續消瘦,我警覺不對勁;經過詳細檢查後,在胰臟的尾端發現惡性腫瘤,醫生宣判先生只剩四個月的生命。
 
我毫無心理準備,即使在醫院面對生死無常多年的歷練,也沒能讓我坦然接受;我拒絕接受醫生那樣無情、沒有談判空間的判定,開始尋求各種方式,尋找一線生機、一絲希望,只想讓先生活下去。
身為護理師的鄧筱珍,參與弱勢族群義診。
我帶著先生嘗試各式各樣正規或另類療法、到處求神問卜,每天拚命念誦佛號、祈求菩薩、捐款做各種善事,並發願先生若能活下來,此生將全心全意幫助罹癌的病友。我甚至逼迫先生立遺囑,因為迷信聽說這樣就可以活……然而,不論做了多少努力,否定的一切還是接續著來,先生開始黃疸、腹水、消瘦,因為食道靜脈曲張吐血,多次進出加護病房;身為資深護理人員,我卻在各種急救與治療過程中深感無力且無助。
 
過往的人生很圓滿,我與先生很相愛,但該如何面對死亡,我一無所知,只能一味否定。在四處尋找希望的過程中,先生任由我安排一切,而我卻從沒有問過他想要什麼。直到有一天,我萬念俱灰,哭著問他,菩薩為何不幫我們?他淡淡的說了一句:「我們憑什麼要求菩薩幫忙,我們做了什麼?」我呆住了!
 
現在回想起來,我並不知道先生心裡在想什麼,心情又如何?也不知醫療體系中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我們;在否定與糾結的心理狀態中,我只想要挽回他的性命,卻忽略了他在生命末期的心理狀態,還有他可以得到的幫助。
 
四個月後先生走了,離開時他只說了他愛我,要我完成我們共同許下的心願;然而我祈求的一切全落空,我的心也被掏空了,獨自活著的日子充滿眼淚和悲傷,我走不出失去他的哀慟。

勇敢面對,找到靈性力量

人生總是關了一扇窗,又開了一道門。因緣際會下,我接觸到大悲學苑,並接受靈性志工的訓練。冥冥中似乎是菩薩指引,我從頭開始學習所謂的生命課題,從安寧緩和條例到靈性照顧,我開始跳脫對醫療的執著,找尋靈性的真諦。從照顧個案過程當中,開啟了我對靈性的探索之路。
鄧筱珍(右四)與大悲學苑成員攜手擔任關懷志工,訪視後與台北和平醫院醫療團隊合影。
從個案身上,我看到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對未來無知的恐懼,幾乎淹沒了自己過往生命的意義及求生意志,也讓家人苦不堪言。然而透過團隊的專業、志工無私的付出及關懷陪伴,打開了與個案關係的連結。用「生命回顧」抽絲剝繭,讓個案尋找出自己生命歷程中的價值,引領他與家人彼此四道,了卻心願;再運用不同的法門讓其領悟,死亡是人生必修課題,捨離、自覺、感恩、懺悔,堅心依持信仰的力量,由尋求心理層面的需求,轉換為靈性層面的渴望,找到自己靈性的成長動力。從這麼一個轉換過程中,赤裸裸的呈現出人性善與愛的初心,最後才能到達彼岸圓滿自我,安心而去。
 
先生走後,我一直封閉心靈;陪伴個案走完這個完整而圓滿的過程,讓我領悟一切並找到答案。
 
過往從事護理工作,我自認在面對生死時,能以自己的專業應付一切,但現實卻非如此。感恩菩薩引領,在學習的過程中,從每一個個案身上,看到自己曾經走過的歷程,這麼真實的呼應著當時的情境。我不禁回想起,當時陪伴先生走過死亡之路,他是不是也這麼害怕恐懼?是不是也想要獨自對抗?現在想來我還是滿心愧疚,要他做那麼多不想做的事。其實,透過他自身的修行,是可以自己圓滿自己,不需要我去圓滿他;如果當初可以讓先生畫下生命藍圖,我的生命就會有力量,去完成他未能完成的一切。
 
至此,我終於找到答案、找到原因,甚至找到力量,其實這些是從別人身上察覺後所得到的,無形中療癒了自己、療癒了哀傷、療癒了失落,才會懂得要放下執著,更重要的是修功課、修心,讓自己回到初心,然後改脾氣與毛病,找到如何支撐自己走到最終的力量及想去的那個地方。
 
先生不會回來了,我的哀傷依舊,但我選擇勇敢面對,反而與先生的連結更緊密了;我們之間的感應與連結,透過這樣的靈性延續,彷彿他還在我身邊。

信願行,走在利他路上

人生總有不同的因緣聚合,在大悲學苑擔任關懷志工一段時間後,有緣進入老人養護機構任職。初接觸這些失智老人,感受到他們在漸漸失去記憶及活力的生命歷程中,有著和面對死亡一樣的心境,只是不同樣貌的另一種生命悲歌。
日本玉置法師(後左三)多次來台參訪,也參與居家病人訪視,希望學習台灣經驗,在日本建立社區末期病人靈性關懷團隊。
看見這些老人家面對讓自己及家人傷痛的情境,我更深刻領悟到在大悲安寧靈性關懷志工行願時的種種經歷。原來,面對無常除了要勇敢,還需及早做準備,儲存厚實的資糧。生命不斷過往,要找到對的時機,在可以自主時,為無法自主的自己做出清楚安排,這樣的智慧才是利己利他,才不至於讓所愛及愛我的人因我而受苦難。
 
隨著《病人自主權利法》即將上路,如何讓安寧照顧的種子散播在這些失智長者的心田中,讓他們在有自主能力的當下,為自我人生譜出有尊嚴的樂章,選擇預立醫囑、不急救、不過度醫療。隨著社會上日益增多的失智長者,安寧照顧的種子如何由醫院進到機構、社區,是值得深思的,這也是我日後努力的目標。
 
在擔任靈性志工的過程中,我在有風有雨的人生風景中,透過不斷找尋、學習及面對生死的歷練,幫助自我生命更有勇氣更開闊,也開啟了覺察自我的心靈體悟,更因為覺察而有了力量。希望透過我的故事與領悟,與同樣失去摯愛的人們分享,期望每個人都找到能力從傷痛中復原,找到靈性的力量。
 
最後以一段話獻給為靈性照顧而努力的所有人:「天天抱一信念、天天為善奉獻、尊貴使命擔負、時時散發光和熱、溫暖真誠付出真心永遠都不完。」期許自己能以大悲的志願──因為大願行菩薩道、己度度人圓滿菩提──繼續行願。
所屬出版品
生命雙月刊149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