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告別的容顏

作者/王紹玲
大體化妝師存虔敬心為罹難者做最後容顏的裝扮

遺美師的昨日與今日(三)

浪子回頭 陳修將逆轉助人行善

年少輕狂的陳修將,在任性的叛逆中步上歧路,加入幫派、混黑道,終因組織犯罪等罪名入獄,也在獄中回轉重獲新生。逆行路上浪子回頭的陳修將翻然變身,成了近年幾度重大意外、包括去年(2016) 南台大震中各媒體爭相報導的義助英雄。 當「206 強震」發生,大體修復老師陳修將得知維冠大樓倒塌,立即率團南下協助,直到完成所有罹難者遺體修復的工作。 今年春節期間的一周年,2 月6 日,陳修將在個人臉書上留下了這樣的悼念。
 
「那一震,震垮了你們的家、震碎了你們的夢,更震痛了我們的心!……
 
事後,許多罹難者家屬對我們的感謝,老實說,我慚愧!
 
慚愧於不能為你們做得更多,在你們家人無法陪伴的當下,我們能做的僅只是陪著你們走過生命的最終,幫忙你們打理得稍稍體面一點,如此而已。
 
希望所有翱翔在雲端的你們,都過得好。雲上,就是陽光。
 
希望你們眷顧在世間的家人們,讓陽光灑下,照耀在家人身上,如同希望一樣。」

叛逆成長 回轉傳遞尊 重生命

在社會上普遍崇尚" 唯有讀書高" 的觀念下,從小不愛讀書的陳修將,缺乏自我價值感而叛逆不馴。 國中開始,他恣意的行徑變本加厲,書包裡從不見書本,而是扁鑽和西瓜刀;不僅飆車砍人滋事不斷,無視母親得四處去賠罪、當眾跪求他別再惹事的苦心,甚至直接跟媽媽說:「我想做兄弟!」。終於在廿三歲那年,陳修將因為經營不法場所與組織犯罪等罪名入獄。在陳修將徹底令家人失望的反社會言行外表下,他內心卻深受昔日楊日松法醫為死者平反冤屈、堅持社會正義的做為所吸引,曾悄悄希望自己成為那樣的助人英雄。
陳修將與妻子結伴為大體化妝奉獻心力
狂亂的成長過程,使陳修將過去從不相信有人可以無償的、沒有私慾的為別人奉獻,直到在獄中的寫作課遇到人生導師啟蒙,讓他重新領悟人生的價值、認識心靈充實的愉悅遠勝金錢物質的報償,決心將來要做有益社會的事。 於是在出獄思索前路時,原本從事化妝相關行業的女友( 現在的太太),向他提起當時仍少有人聞問的殯葬業、遺體化妝工作。 幾經討論,兩人決意攜手朝這方向努力,從禮儀公司的物流服務( 運送殯葬禮儀物資) 開始,「做中學」的逐步熟悉殯葬實務。
 
在陳修將還是殯葬新手時,遇同事的親人車禍、遭拖板車碾斃的悲慘事故,更悲慟的是他目睹亡者遺體遭業者粗暴的對待,像處理死豬般毫無生命尊嚴的任意翻弄;當下他為自己還是個無力的菜鳥而沉痛無奈,也決心和妻子往遺體修復專業下功夫;甚至在他創業後,還積極為有心學習大體修復技術者開班授課,悉心傳授這門少有學習管道的技術,包括將損壞性遺體肢體斷裂分離、燒傷、腐爛. . . 等,透過修復、重建、整容、縫合等技術,以及之後著重遮瑕的遺體化妝,回復往生者如生前睡著時的樣貌;除了教授修復技術,最重要的是將「尊重生命」的態度傳遞出去。

鐵漢兄弟 為罹難生命潸然淚下

2016 年小年夜震動全台、逾百人罹難的南台大震,陳修將在得知維冠大樓倒塌第一時間,即刻連絡前兩年(2014年) 一同參與過「澎湖空難」、「高雄氣爆事件」的「76 行者」( 註① ) 夥伴前往支援。 除了隊長陳修將是其中唯一男性,他和這群來自全台、40 歲以下的女修復師,在台南殯儀館灰濛濛的地下室,義務協助所有遺體修復的任務。 仿照醫院急診室區隔,他們將洗化室與停屍間做任務區劃分,就個別不同的修補流程,協力完成所有修復、化妝作業。
柔軟慈悲是支持陳修將投入大體化妝的重要力量
尤其從第五天、超過「黃金72 小時」開始,一波波遺體大量湧進冰庫,許多是嚴重的損傷、敗壞。 從修復前的檢傷,送往任務區修補、重建、填充、縫合,他們得和時間、遺體腐敗速度賽跑。 有時根本來不及退冰,就必須開始修補、上妝;有的以整組4、5 人,單修復一具損傷嚴重的遺體就長達10 多小時,幾乎耗盡所有人體力。 餓了,他們就輪替的往走道上鐵桌扒幾口便當;累了,即靠在一旁的鐵床小憩,體力稍事回復再繼續奮戰。 從災難發生起長達13 天,他們不知外面救災情況、少與家人連絡,一群人在冰冷的地下室,就這樣度過一個不見天日的年節,只希望亡者安息、他們安詳的面容能帶給家屬些許的安慰。
陳修將童年與媽媽合照
問到陳修將是否因曾經道上打滾緣故,讓他不怕這種成天與亡者接觸的工作? 他笑了笑說「從前心是麻痺的,活得沒尊嚴。 哪怕不混黑道了,旁人看我刺龍刺鳳總會露出嫌惡的眼光,只有遺體不會嫌惡我。」 過去,是帶著小弟耍刀弄槍,不太感覺害怕、難過是啥滋味的「兄弟」陳修將,在協助台南震災、面對百餘具遺體,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殘破、變形的小孩時,直感覺得那場面比地獄還可怕;當他拿起手術刀切開皮肉、用針線縫合,還忍不住流下淚;明知是遺體,卻是怕他們痛醒過來。 多次目睹那麼多說走就走的生命,讓他意識到:實在不願哪天還沒向至親有所表達就遺憾地離開。 有次下班回家,他主動過去抱住媽媽說「我愛你」;媽媽嚇了一跳,什麼也沒說地眼眶泛紅。 同樣是為陳修將流淚,母親的心情肯定和過去不一樣了。

身歷夢境 圓往生者請託

從鐵石心轉為同理的肉心,不喜歡回應外界好奇曾否經歷「靈異事件」,卻習慣以深度同理的角度、分析亡者生前遭遇的陳修將,在遺體修復過程,其實有多次往生者帶他入夢的離奇經驗。
 
2015 年,某市府一處下水道維修委外工程,由於研判失準,加上裝備、專業技術不足,維修工人遭湍急水流沖走,經多道垃圾分流閘口,最後在下游垃圾集中站找到該名工人的屍塊。 由於亡者家境貧困,面對所費不貲的遺體修復費用,家屬輾轉找到了陳修將幫忙;經了解始末,陳修將允諾義務協助遺體修復。處理期間,他沉浸思索亡者死亡經過的種種,或許 "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竟連日夢見該名工人如何被急流沖走、遭閘口機器分屍,甚至主觀感受被切割時的劇烈痛苦等詳細情形,而當下也知道那是在夢境的奇特經驗。 陳修將感覺:是亡者感謝他無酬幫忙,回饋給他能早日完成修復的另類答謝。
 
除了辛苦的身歷其境,陳修將還曾多次以旁觀者角色,在夢中預見某人死亡經過的經驗;若干時日後,果真接到家屬連絡、委請他辦理該名亡者身後事宜的案例。
 
託夢之說,在殯葬從業者經歷中可能不乏聽聞,但陳修將鮮少對外提及這類經驗,不將其歸為捕風捉影的「靈異事件」,僅當作是工作上的「緣分」,或是造物者為「需要」與「願給予」的雙方所做的媒合,渺如滄海一粟的你我,何妨單單感謝上天牽成的美意就好。
 
從起初僅是一旁跑龍套的殯葬新手,到獨立經營生命禮儀事業,十多年來,陳修將始終秉持「助人最樂」理念,只要社會有需要,他與妻子二人如旁人眼中的「神鵰俠侶」,總是一馬當先的力挺支援;幾次參與重大事故救援,不但分文不取,還自掏腰包打理亡者入殮的衣著。 尤其當罹難者是小孩或年輕女性,他們會考量不同於年長者的「壽衣」穿著,而給予「流行時裝」,感覺「這樣他們會比較開心」。 在台南大震中,負責處理這部分的陳太太洪詩晴表示「雖然會收到各界捐贈的衣物,但替往生孩童整理時,常找不到合適尺寸,只好趕快上街去買。上次澎湖空難我帶了5 萬元,結果還是不夠,這次我就準備了10 萬元. . . 」儘管" 倒貼" 的義務幫補,仍招來業界的流言蜚語「怎麼可能不收錢來做這些? 一定另有目的吧!」 但不論哪樣的異樣眼光,對於陳修將與所有參與義務行動的夥伴,都無損於他們當下的專注,與日後持續投入公益的熱情,他們認為讓有需要的人及時得到幫助才是最重要的。

期許業界、 民眾齊努力

對於各界談論已久的「殯葬改革」,不少人經常將問題焦點都投射在業者身上;而反觀自己與同業的表現,陳修將相信,多數的殯葬業者都是在往提昇的方向努力。 他也呼籲:固然有待的改善部分殯葬同業責無旁貸,但民眾尤其需建立喪葬禮儀的認識,掃除迷信與不當習俗觀念,而不只是「拿香跟著拜」的盲從而已。 在喪葬辦理過程中,業者應適時向喪家說明禮儀習俗的由來、意義,尊重家屬辦理規劃與費用選項上的意願。 民眾則應破除避諱死亡的傳統觀念,平常即應建立包括喪葬習俗的禮儀知識系統,當面臨親人的後事處理,採行莊重、簡化、合於我國文化禮儀的現代殯葬辦理。

社風轉向 殯葬業漲行情受敬重

喪葬禮儀是中華文化中的人生四大禮( 冠禮、婚禮、喪禮、祭禮) 之一,是每個人一生中必經多次、古今中外各民族都相當重視的禮儀。 台灣殯葬習俗承襲了漢民族數千年文化傳統,內容夾雜各世代價值系統與習俗變革,其中有諸多不合時宜、有省除必要的習俗。且本地殯葬習俗,包含慎終追遠精神的祖先崇拜與迷信意味濃厚的鬼靈崇拜,認為人死後即成令人畏懼的鬼靈,於是有以酒肉祭奠、家屬哭喪、明器陪葬……等習俗來討好死者,修好與死者的關係;然而,基於避諱死亡心理,視和死亡打交道的殯葬業晦氣,甚至不乏賺「死人錢」的鄙視,將其歸為「下九流」的邊緣行業,使得過去一般人對於殯葬業者普遍抱歧視的態度。
 
經時代變遷,近十多年來,經政府主管單位推動改革-- 修改殯葬法規、提倡「厚養薄葬」觀念、宣導改革喪葬陋習與簡化殯葬禮俗;教育體制設立生死相關系所、積極培養殯葬高等教育人才。尤其企業財團看準一年八百億龐大商機( 從死亡到安葬過程,含葬儀、墓地、靈骨塔、法會、飲食業……) 紛紛投入殯葬產業;不僅無畏景氣低迷、兩岸關係停滯的影響,反以高品質服務、客製化設計等經營策略異軍突起;強調重視往生者遺願,舉辦理想中的追思活動等行銷方式,結合媒體報導,扭轉傳統殯葬業給人與黑道掛勾、從業人力素質低落印象。讓大眾逐漸從過去歧視、避諱殯葬業,轉而對其有較高的尊敬與信賴。
在災難現場爭取時間補充體力, 利他心意經常將專業轉化為大愛

殯葬改革在觀念 紮根教育循序漸進

今日的殯葬業,以高薪優勢吸引人力,尤其在多部知名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命運化妝師」、「父後七日」等推波助瀾,以前被稱作「土公仔」的禮儀師行情水漲船高;網路、媒體報導,剛入門的禮儀師助理月薪動輒5 ~ 6 萬元、出道幾年的禮儀師年薪百萬. . . 時有所聞。以高薪刺激就業市場22K 低薪魔咒、供各業參酌,其實無可厚非;但就產業長期發展,需更多的配套規劃,才能良性的永續前進;而求職者的就業選擇,也不宜以薪資為唯一考量。曾服務禮儀公司五年多的徐琬真提醒有意從事殯葬工作的年輕人,不能僅抱高薪憧憬就栽進殯葬業,需在一定認識基礎上紮好功夫,最要緊是有堅持到底的熱情,才可能逐步向目標靠近。有太多人頂不住身心的負荷,沒多久即幻滅地離開;江湖上所傳拼搏幾年即可購車、買房,那畢竟是少數( 禮儀師) 的拔尖人士。
 
在現代化經營方式下,殯葬業已逐漸改變大家對舊式葬儀社素質參差的不良印象,取而代之的是服務品質受民眾信賴、價格隨資訊流通較過去合理透明、喪葬儀俗逐漸趨於統整和簡化,與增加就業機會等正面發展,成為近年逆勢成長的重要產業。但中南部地區,仍經常可見喪葬辦理的噪音、環境污染等遭人詬病的問題,業者刻意誤導變相加價的不良經營手法也屢見不鮮。 但陳修將深信多數同業都有提昇意識、願意摒棄不當經營手法;他期許業界有志一同地在服務喪家的同時,也適時扮演好指導與傳承文化習俗的角色,讓數千年珍貴的文化傳統綿延傳承下去。
 
綜觀「殯葬改革」,說穿了是觀念認知的問題;不僅在於殯葬業如何做為,更涉及廣泛的民族傳統習俗,過去習俗認為如何、當地人就怎麼做,多數人在喪葬迷信活動中如慢性中毒的潛移默化,中毒雖深卻不能覺察,大多不了解喪葬習俗的意義與改革的必要。因此,政府需大力宣導、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政府官員以身作則的勤儉辦喪,帶動民眾效尤之效。
再則,需從根本的教育著手。在各級學校生命教育中強化生命價值與人性尊嚴的重視,加入「厚養薄葬」觀念和教材,建立後輩子孫從小對生命與殯葬禮儀的正確觀念。 珍惜老人家在世時日,時刻關心問候,奉養好精神與物質生活所需,避免長輩為晚輩擔心;過世時,喪事儘量從簡,以安於死者、利於生者、益於社會。 讓老人晚年生活歡愉才是孝道,而非在世漠不關心,過世才鋪張擺顯的辦喪。

殯葬禮儀活動是涉及國家、社會、家庭、個人各層面利益的公共事業,必須建立完整、健全的規章管理制度,繼而嚴實的推動執行,對於違規的業者或喪家,均應以法律或行政規章予以適度裁罰。但就現今社會實況,涉及所有家戶與個人的殯葬改革,需從殯葬活動的基層工作循序改善,不宜操之過急,需使每個人有合宜的儀俗觀念以及有效的自我管理,才能真正改革積累已久的殯葬沉痾,建構益於人與環境的當代殯葬文化。
 
* 註①:「76 行者」遺體修復團隊;"76" 是「澎湖空難」與「高雄氣爆事件」兩次事故的總罹難人數,又借英語"monk"「僧侶、修行者」義涵自許,藉此命名砥礪團隊成員所做單純僅為行善。
所屬出版品
生命雙月刊145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