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美學】

從抗煞經驗談「新冠肺炎」與防疫態度
防疫常識與預防保護

文╲許禮安醫師(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圖╲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新冠肺炎疫情從一月二十三日中國武漢封城以來,一路蔓延全球各國,引發全球性經濟、醫療體系急速惡化,陷入前所未有的危險狀況,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防疫常識與預防保護

「新冠肺炎」(WHO定名為「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台灣法案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傳染途徑是透過飛沫(空氣)傳染,這類疾病還包括:感冒、流行性感冒(流感)、肺結核、中東呼吸症候群(南韓)等。病人的「飛沫」中有病毒,經由咳嗽與打噴嚏傳染給別人,抵抗力差的人會生病。
 
這類傳染病的防疫衛生習慣包括:一、生病(免疫力差)或去醫院要戴口罩;二、生病在家休息,避免傳給別人;三、咳嗽與打噴嚏時要掩住口鼻,以免飛沫四散;四、流行期間沒事盡量別去醫院、診所以及公共場所;五、勤洗手,不去觸摸眼、鼻、口。最近新聞播出大陸順口溜:「我在家,我驕傲,我為祖國省口罩!」沒事請乖乖在家,別到處亂跑。
 
知道疾病如何傳染,就會知道應該要如何預防和保護自己;大眾具有防疫常識,就可減少不必要的恐慌,維護心理健康。
 
未來面對任何新型傳染病,在不確定傳染途徑之前都是危險的,確定後就比較安全,這是簡單直接的防疫常識。像十七年前「SARS」和今年「新冠肺炎」,只是因為飛沫和空氣無所不在,才會讓人覺得防不勝防。

應該在哪裡作發燒篩檢?

就算台灣有「抗煞(SARS)經驗」,這次新型冠狀病毒不同!「SARS」算是比較「笨」的冠狀病毒,感染就會發燒,要發燒才會傳染,只要隔離發燒者,病毒就再也傳不下去。「新冠肺炎」現在看來是還沒發燒就會傳染,甚至有許多「無症狀」確診。只靠「發燒篩檢」就想要預防「新冠肺炎」傳染,我覺得純粹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我問個「基本常識」題:「發燒篩檢」要在醫院大門外面還是在大門裡面做呢?許多醫院(包括醫學中心)一開始都在大門「裡面」進行「發燒篩檢」。全國醫院都是中央空調系統,從「SARS」到現在都沒有改善;如果這個發燒病人罹患的是「新冠肺炎」,一進入大門就開始傳染,裡面的其他病人、家屬,醫護人員和全院員工、志工直接陷入危險。
 
十七年前我早就發現:一旦進入院內才進行「發燒篩檢」,整個醫院就淪陷;假設病毒傳染力夠強,可能整個院區都危險。正確方式應該是:在門外設立「發燒篩檢站」,一有發燒不可進門,另走特殊「發燒通道」,才能讓醫院保持安全。當時衛生署到後來才下令:全國醫院要在院外設立「發燒篩檢站」,並建立專用「發燒通道」。
 
我認為,這次新型傳染病「武漢肺炎」的出現,為彌補過去多年來少做的重要事,正是醫界對大眾進行「醫療常識」社會教育的最佳時機。台灣醫界的感染科醫師和傳染病專家們,必須善盡「防疫常識教育」的社會責任。不然,「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媒體記者和社會大眾的「無知」, 當然會導致社會恐慌和「口罩之亂」!

疫情統計與防疫建議

我不是感染科醫師或傳染病專家,只是一個有「傳染病基本常識」的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和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SARS」期間,我全職在花東某醫院工作,包括家醫科門診、支援衛生所門診、居家訪視,安寧病房上班以及值班等。我現在只是按照正常思考與邏輯推理去看待傳染病,提出一點野人獻曝的建議而已。
 
「新冠肺炎」有些疑點和數據還不清楚:一、病毒源自何處?推測可能是蝙蝠,是無能力確認或不敢確認?二、和流行性感冒會同時發生嗎?如果會,流感快篩陽性的病人就要同步加驗新型冠狀病毒;三、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傳染?四、被無症狀感染者傳染,同樣是無症狀或是會變重症?五、發燒之前幾天有傳染力?這些問題牽涉到如何正確預防。
 
有人說,「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不高。」講這話的人明顯不夠專業,因為重症病人有些只是用呼吸器撐著,用現在確診個案人數和死亡人數,沒辦法正確計算和顯示出來,真正的死亡率要等到疫情完全結束才有辦法結算。
 
「武漢台商包機返台事件」引發醫界抗議:全台灣「負壓隔離病房」只有約一千一百床,照護容量不足。醫療體系早就應該檢討「為何負壓隔離病房不足?」我建議衛生福利部,至少北中南東指定一家公立責任醫院,改建成全院都是負壓隔離病房,戰時(防疫視同作戰)可直接轉換、全責收治,就不需「臨時抱佛腳」,同時可避免疫情延燒到許多醫院,導致正常醫療體系癱瘓。

害怕瘟疫是死亡恐懼

《自由時報》在今年一月十四日報導:「國內流感疫情持續升溫,衛福部疾管署今日公布,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突破十二萬人次,並新增一一八例重症、八例死亡,均為去年十月進入本流感季以來單週最高,其中,死亡個案最年輕的是三十八歲男性,在住院七天後死亡。」可是,從春節開始至截稿前,台灣「新冠肺炎」總共「確診三百八十例、死亡五人」。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公布的表十二「歷年事故傷害死亡人數、死亡率 ——按死因分類」:民國九十八年事故傷害死亡人數七千三百五十八(平均每天約二十人死亡),其中分類第一名是運輸事故死亡三千六百九十五人,意外墜落死亡一千六百四十七人,意外淹死及溺水四百六十五人。如果依照死因風險高低,「事故傷害記者會」至少要「三餐加睡前」召開吧!
 
民國一 ○七年台灣死於癌症總共四萬八千七百八十四人,占總死亡人數的二八‧二%。死於癌症前兩名分別是「氣管、支氣管和肺癌」九千三百八十八人,「肝和肝內膽管癌」八千二百二十二人。
 
我在醫院家醫科門診勸病人戒菸、戒酒,病人都不當一回事;即使恐嚇他將來會得癌症,病人都只當作耳邊風,覺得那種事情似乎跟他無關。假如「新冠肺炎」像普通感冒生病過了就好,為何官方和民眾都如臨大敵,極力要控制疫情?
 
人類「喜新厭舊」,對於舊的生命威脅,如:流感、事故傷害、癌症,即使可以預防保健、減少傷害與死亡,日久都能適應它;對於新的未知事物如「新冠肺炎」,不免提心吊膽。因此我認為:害怕「新冠肺炎」,根源來自古代「瘟疫(傳染病)」,其實是死亡恐懼!
 

第二屆全國安寧療護繪畫比賽
藝術組第三名
「生命是為了綻放後的收穫」/楊紋瑜
 


第十一屆全國安寧療護繪畫比賽
一般組優選
「勇敢的向前走」/邱振國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60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