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者手札】

陪伴•成長-活在當下

文/陳玲珊
 
「純玲,你什麼時候有時間,可以陪我去一趟銀行。」八十六歲的楊老師打電話來了,聊了一會,約定下週二開車去接她和外勞到銀行辦事,但過了一會兒,老人家又不樂意了,不希望外勞隨行,因此又花了一些時間說服她為了安全起見,她才勉強同意了。
 
楊老師民國八十四年從我任職的大學退休,八十六年我們因參加同一成長團體而有更進一步的往來。民國九十年左右,她的獨生子出國,那幾年我每週開車接送她一起去參加團體的學習活動,閒聊間有了亦師亦友的情誼。兩年前農曆年剛過,楊老師的兒子因病去世,對已屆八、九十高齡的兩老這是多麼沉痛的打擊。由於兒子未婚,也沒有晚輩可以協助打理,我們周圍的朋友就開始主動關懷輪流探望兩老或協助接送、處理一些事務。
 
週二到銀行時,楊老師無法決定要提領金額,在我問明了用途和需求之後,她接受了我的建議。但在填寫提款單時,曾經是國文系教授的她,竟然連一些基本的字彙都不知道該如何寫,需要我在一旁協助。
 
以前,偶爾會聽楊老師提及找不到物品、遺忘某個資料等等,總覺得是因為人上了年紀,忘東忘西是家常便飯。但她兒子去世後,從頻繁的互動中,我警覺有些不對勁,原本書香世家的風範逐漸走樣,情緒變得暴躁易怒、措辭尖銳刻薄,而且常常自艾自憐。當她敘述事情語句無法連貫時,我們就必須多方揣測她的意思。此外,楊老師的疑心病重,一旦找不到東西,便會懷疑是被看護藏起來的,所以短短一年間換了十一個外勞。她也會一再向人訴說親戚居心不正,連主動關懷的朋友在她口中都有諸多的不是,無一倖免。而且,原本義務協助處理財務、遺產的委任律師也被她辭退了。
 
聽楊老師近親說,她在兒子往生前已確診患有「阿茲海默症」,並定期服藥,但當時她對自己的病況完全不知情,以為是服用一般保健藥品。現在陪楊老師聊天時,她對丈夫、對生活有無止盡的抱怨,她可能已感覺到自己處理生活的能力滅退,但總歸結是別人的錯,不再固定看診也自己停藥,不願正視自己可能失智退化的事實,想規畫未來生活卻力有未逮,我可以感受到隱藏在其下的驚恐與無助。醫生說這種「患者完全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沒有病識感且拒絕配合服藥的患者,病況可能會惡化得更快。兩年多來,楊老師對人的不信任感加重,經常重覆同樣的話題,但越來越沒有邏輯,甚至不知所云。
 
楊老師與電影《我想念我自己》中的主角Alice有著相仿的情況,同樣的病情、同樣都是高知識份子,同樣無法避免因為生病而一日一日退化的生活能力(附記2)。某天,電話中傳來她驚慌失措的聲音訴說,她可能做錯了某事,不知如何是好?我花了很多時間安撫她做得很好,請她放心,不會有問題。掛斷電話後,我深刻地感受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要放下怨懟,才能找到心靈的寧靜,能「把握現在」才是最踏實的。這段時間以來,陪伴楊老師而來的無奈感頓時退去,感謝她讓我提前領悟--「現在」不會永遠持續,生、死、老、病是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課題。認知到生命的無常,我希望能在心身健康,意識清明時預先做好人生終老的規畫,能依自己的意願尊嚴、圓滿地畫下人生句點。(附記2)
 
105年2月6日南台灣6.4強震117人罹難,救援景象猶在眼前,摯愛的家人來不及說再見,留下無數令人措手不及的終生遺憾!死亡是生命自然現象,有起就有滅,有生必有死。死亡是每個人必須面對,而不可逃避之宿命,唯有面對、接受它,才能正視它的存在(黃有志,2004)。
 
認知到生命風險的必然,面對生命的無常,我們可以選擇正向、積極、豁達地回應,對個人的生死大事可以預作安排、防止爭執,生死兩相安。未來,無法預測,當下,可以把握!我們要把握豐盈生命的契機,選擇「活在當下」的生命態度,更加珍惜家人、朋友以及所擁有的一切,即便偶有不如意的景況,也要學習放下包袱,以感恩的心對待周遭的人、事、物,全力以赴,活在當下,體驗生命的美好!
 
【附記】
  1. 本文人物為匿名。
  2. 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女主角茱莉•摩爾以此片獲得2015年奧斯卡金像獎影后等多項大獎,透過茱莉。摩爾精湛的演技我們對「阿茲海默症」的病程可以有較深入的認識。
  3. 對個人生死大事可以選擇預立遺囑;簽署器官捐贈、「安寧緩和醫療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等安排,不致在意外驟然來臨時,讓家人生死難捨、防止爭執,能無懼、無慮、舒適、尊嚴、圓滿,如自己所願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生死兩相安。

(本文作者為高師大生命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所屬出版品
生命雙月刊137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