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投稿】

五蘊心法與心智活化

文/陳慶餘(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名譽教授)
 
  五蘊的「蘊」,有積增聚合的意思,意指人類存在的基本要素。五蘊是人體的生命本質,相當於生命的中樞(腦神經系統),分別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
 
  《雜阿含經》中說:「色、受、想、行、識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屬於心法之意。說明如下:(一)色蘊,「色」是指物質。色蘊是指感官所察覺的物質現象,具體包括地、水、火、風等四大物質因素。(二)受蘊,是指感官接觸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三)想蘊,通過對接受外界事物而產生的感覺進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覺和想象。(四)行蘊,通過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產生的行動意志。(五)識蘊,主要指人的意識作用,區分與認識事物等。
 
  佛陀為了向世人解說緣起無我的生命,把「我」分析成五蘊,好讓世人能了解到五蘊無我的真實狀況,而得離痛苦。五蘊心法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蘊之外不存在獨立的「我」或永恆不變的主體,世間所謂的「我」僅是五蘊暫時的和合,實際上並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把五蘊認做實在的「我」或不變的主體來執著。如果行深至照見五蘊皆空,得以從輪迴中解脫,這種悟到空性的智慧稱為「般若」。

心智訓練,建立大腦新模式

  漢譯的「心」,相當於人體神經生物學的「腦」。從神經生物學的結構來對照五蘊與腦功能,歸納如下:色蘊為感覺(sense),受蘊意指感(feeling)、想蘊為思想、想像(thought),行蘊為神經網絡的傳導(neuronetworktransmission)、識蘊為神經網絡呈現的意像(images)。臨床佛學以此佛教五蘊心法對應現代神經生物學的心智,提出佛法心智發展的理論,以供心智活化之用。
 
  心智與健康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許多科學證據都說明了心智對身體健康具有破壞性、建設性與治療性的效用;刺激疾病發生的心智力量,也可用以刺激身體的自癒系統,並且保護一個人免於各種疾病所帶來的障礙。
 
  每一個侵襲我們身體的疾病,都以某種方式受到心智的影響,以癌症為例,如果人們能夠因為負面的情緒、消極的思想使自己罹患癌症,那麼也就能夠透過正面的情緒、積極的思想來保護自己抵抗癌症侵襲;假如人們會因為悲傷不幸而給自己帶來癌症,那麼應該也能夠藉由歡喜快樂幫助自己改善病痛。
 
  藉由心智訓練建立新的大腦模式,可以讓大腦成為人們的盟友,讓人們擁有明確的目標,自然而然的去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幫助身心變得更強健、更快樂、更健康,不再輕易為疾病所傷害。
 
  促進認知的過程,稱之為心智活化。當大腦的神經網絡受到我們內在感官感覺(senses)、心理感受(feeling)與念頭思緒(thought)的刺激時,連結與整合的過程中,網絡本身(neuronetworktransmission)分化出各種心理意像(images)。
 
  認知狀態是以心理意像來呈現,當大腦產生心智活化,即具備彈性、協調、連貫、統合、敏銳、活力及穩定等特性。
 
  心智健康是指透過心智訓練(亦即心智活化),產生的「心智整合」狀態,以增強「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來改變大腦的結構與功能,藉此改善身心健康。
 
  在大腦各神經迴路進行神經活動的過程中,如果「心智整合」的狀態未能夠在心智各關連領域形成時,我們的心智就很可能會陷入混亂或是出現僵化,也就是說,這時我們處於「心智不健康」的狀態,長此以往將會導致行為失常、認知能力障礙或喪失,甚至出現心理或精神上的失常現象。

轉識成智,佛法的心智發展

  心智整合,是透過色蘊、受蘊和想蘊所構成的神經網絡,連結各種功能腦區,包括大腦皮質丶視丘丶下視丘,基底核丶杏仁核丶海馬回等,產生神經內分泌系統丶自主神經系統丶感覺及運動系統,以及各種因應的認知行為及生理反應。
 
  利用現代神經影象學的高科技設備,如核磁共振(MRI)丶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SPEC)、正子斷層造影(PET)等檢查,可以呈現認知情緒的各種心智整合的腦部影像,也就是人類心智活化的鏡像。
 
  這種現象早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既已知曉。靈性生物學研究利用各種影像學的方法,於僧人進入禪定狀態中,得到腦部的顯像之結果,以圓覺三淨觀來印證如下述:佛所說大圓鏡智的腦部影像,分別為(1)奢摩它,寂靜輕安,心如圓鏡所呈現的佛像;(2)三摩缽堤大悲輕安所呈現水晶玻璃的幻像;(3)禪那寂滅輕安所呈現鐘聲像。上述的淨觀可以看出:不同禪修法門所呈現各種的「識」像。
 
  一九九六年鏡像神經學(mirrorimageneurology)理論提出,是現代對腦部的智力發展的核心學習理論,從五根的感官接觸,會激發鏡像神經元的腦區,產生同理、預測及模仿的行為,表現出心智的發展能力。這從五藴心法的不同境界,可以看出佛法的智慧為現代腦神經科學所不及。
 
  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例,從五藴諸法實相到照見諸法空相的層次,已經超越目前認知科學的理論。從十二因緣法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與五蘊色受想「行」「識」並列對照,可以推測「無明」內含阿賴耶識。
 
  唯識宗以此識為薰染的種子識,即人皆有成佛的種子,但為前世業力所汙染;前世業力得靠今世所修的善業來清淨,如能破除無如無明,亦即發展證悟空性的智慧,即能從輪迴中解脫,到佛國淨土。

延緩高齡失能,臨床佛學提供答案

  隨著壽命延長及醫療的進步,高齡化社會帶來的認知障礙的健康問題,愈顯重要。近年來,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種種心智訓練都能夠透過「神經可塑性」引發大腦在結構上及功能上的改變。對老年人而言,適當的刺激可以重新活化在老化過程中失去活力的腦細胞,多鍛鍊大腦比鍛鍊身體更為重要。
 
  如何促進心智,延緩失能?臨床佛學或能提供答案。佛學是心智醫學,佛法教導眾生從身心受苦中解脫的智慧,我們利用五蘊結合八正道,提出心智活化的方法,以供臨床對失智症的預防及治療的應用。
 
  八正道以佛法為核心,透過信解行證,邁向成佛之道。人皆有佛性,念佛憶佛,佛在心中。心智活化的方法就是念佛,當下是佛,從觀像、觀想和實相念佛法門中,體會「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道理,轉識成智。
 
  日常生活中,由心理壓力引起的疾病,遠多於缺乏身體鍛鍊所引起的疾病,我們的苦惱絕大部分都是心智狀態不平衡所引起的;運用心智力量,可以應付這些壓力而維持良好的身體健康。透過一系列的心智訓練,能夠同時教育我們的身體與心理,讓大腦神經迴路在受到感官感覺、心理意象、心理感受與念頭思緒的刺激時,所產生的「心智整合」狀態更為協調、統合,而達成改善身體健康的目標。
 
  心智訓練所引發的大腦改變包括:擴大某些腦區的功能,改變不同腦區間的神經連接,增加或減少特定大腦迴路的活化程度,以及調控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大腦的改變,讓我們能夠改變自己的情緒型態,主動調適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獲得身、心、靈及社會面向的安適,成為一個快樂、幸福的人,這才是「心——身互動」(mind-bodyinteraction)真正的最終極致。
 
註:本文在「心智與健康、心智活化」等部分,採用作者與謝博生教授合著《邁向高齡健康幸福生涯》一書中,謝故院長幸福老化篇章中的資料,持此聲明。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69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