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人物】

那些廣告的二三事-陳韋仲分享安寧行銷

採訪撰文/周美娟 圖/陳韋仲提供
 

陳韋仲個人小檔案

經歷
傳立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奧美廣告股份有限公司事業部總經理
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理事長等
現職
倍盛美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董事總經理、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董事兼副秘書長、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暨護法總會顧問、味丹文教基金會董事、台北市國際廣告協會常務監事/常務理事
 
  不少人對廣告業存有刻板印象,認為廣告人多是不修邊幅、活潑外放,過著五光十色、多采多姿的生活,但陳韋仲卻是十足的溫文儒雅,更像是一位文質彬彬的學者。
 
  二○○六年曾獲得「傑出媒體代理經營人獎」,陳韋仲擁有數十年廣告傳播產業經歷,一路走來可說是跟著廣告傳播業成長。但他謙虛的說,年輕時並不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只不過因為在校所學讓他對這個行業更加了解,自然而然就進入了廣告業,「我比別人幸運的是,剛好所學的專業就是適合自己的工作。」

把握因緣,將事情做到最好

  廣告是很生活化的產業,但許多人卻會覺得﹁我也有我的觀點與想法,我好像也能做個廣告出來﹂,但事實上,一般人只看到廣告最後的表現結果,背後運作的複雜過程卻是多數人難以想像的。
 
  陳韋仲指出,一個好的廣告,前端必須要有嚴謹的策略分析,包括對消費者價值觀、內在需求的探討,這些都是無形的資訊;而且有些消費者行為並非真的是消費者本身想要的,而是來自外在社會化觀感的影響,因此消費者購買一項產品的背後因素相當複雜,必須提出數據加以分析,才能真正做出有效的廣告作品。
 
  廣告有其客觀性的調查,也有主觀性的表現,當面對客戶主觀性的想法衍生出執行上的困難,這時就需要技巧性的進行溝通討論,才能順利做出一個好的廣告作品,這都是學習。
 
  陳韋仲一開始投入廣告業時,專攻市場調查研究,著重消費者行為分析、品牌分析,之後則轉到策略規畫,再到媒體事業。每個不同階段,陳韋仲皆努力學習,汲取專業知識養分、一路前進,直到現在訓練培養後起之秀,陳韋仲在廣告傳播業的成就令人歎服。

  這當中的艱辛與付出的心血,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但陳韋仲說,「我只不過是在對的產業、對的時間點,把握了每次的因緣,然後努力將事情做好,而在這一路上也碰到了很多給予我幫助的貴人,我很感恩。」
 
  一旦面對工作或生活上的各種不同牽絆,陳韋仲說,多讀古籍、佛教經典,就是沉澱心緒的好方法。

用廣告,推動社會正確價值觀

  陳韋仲接觸佛教,是從家庭開始。家族中有位表姊出家為比丘尼,他從小在佛教家庭中耳濡目染,但真正有意識的接觸佛法,是在他二十多歲時。當年大學畢業後到外島服役,陳韋仲從背誦《心經》開始,之後陸續接觸了《道經》、《易經》、《金剛經》,一直到某個機緣下,與聖嚴法師有了接觸。
 
  二○○○年,社會正逢選舉事件動盪影響,聖嚴法師推動「大好年」活動,邀請陳韋仲加入活動企畫團隊,希望推動媒體多報導社會良善的新聞,一起為改善社會風氣努力。之後他也參與了二○○五年法鼓山開山大典活動,受到聖嚴法師與眾師兄姊的啟發良多。
 
  從表面上來看,促進消費行為的廣告傳播業,似乎與佛家思想背道而馳,陳韋仲卻能從中參悟出道理。他說,因為佛教經典告訴我們,「每個當下都是最真實的。」陳韋仲解釋,隨著時空變化,事物會呈現不同面貌,「就好比我所服務的廣告客戶,一個月前跟一個月後雖然仍是同一個品牌,但它的消費者及所面臨的大環境已經開始不同了。」
 
  對於佛家而言, 人生的一切現象,如露亦如電,陳韋仲說,這個世界是由無數個不同的「片刻」所組成,而不是不變的永恆,所以我們的思維與作法也必須跟著改變,去了解當下的消費者、品牌與大環境的真實樣貌。
 
  雖然廣告的目的在於創造「 欲求」,但聖嚴法師曾對他說,「信仰佛教並不是什麼都不管,你們這些企業家應該要好好的賺錢,用正確的方式賺錢,因為你們賺得多一些, 就有能力多布施一些幫助別人。」如果廣告傳播業能夠為人們帶來更正確的價值觀、促進經濟發展動能,讓更多人有好的收入與生活品質,那麼就符合佛家「以利他來利己」的精神。
 
台大前校長李嗣涔博士至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演講,由陳韋仲負責接待。

口碑,就是最好的行銷

  本身是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董事的陳韋仲,二○二一年因緣際會下進入蓮花基金會擔任董事一職。他坦言,進入蓮花之前,他對於安寧療護領域處於「不甚了解」的情況。
 
  父親去世二十八年,那年陳韋仲四十歲,因從小接受佛家思想洗禮,他自以為看了這麼多佛書、也知道生死是必然,自己應該能夠面對並放下執念。可是,等到父親真的要離開了,才驚覺內心根本割捨不下,也才發現原來自己這麼脆弱。他體悟佛法很好,但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層面,需要在日常中不斷用功,將佛法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行為與信念,一旦面臨問題,才能使得上力。
 
  十多年前母親離世,當時安寧照顧仍在推廣初期階段,他回憶,「母親走的當下,我心裡既徬徨害怕、又很無助。」當時他不知道可以向相關機構尋求助,「加入蓮花基金會讓我得到了某種療癒。」
 
  陳韋仲發現,人在面對親友離世時,很難維持內心的安定,現在他藉由跟蓮花基金會成員、法師們以及病人家屬相處,從中得到一種能夠安頓自我的療癒感,「別人的安定能為自己帶來安定,同樣的,自己的安定也能夠帶給別人安定。」陳韋仲認為,蓮花基金會最可貴之處就在於,可以幫助臨終病人與家屬得到內心的安定。
 
與同修至陽明山台北花卉實驗中心留影。
  「很可惜, 到現在仍有許多人不知道蓮花基金會到底在做些什麼。」對此陳韋仲建議,許多病人或家屬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管道可以尋求幫助,醫院也不會主動提供資訊,若能將臨床佛教宗教師變成醫院體系內的機制,由醫院主動告知相關訊息,就能落實幫助更多人。
 
  另一方面,臨床佛教宗教師的機制雖然很好,但若沒有透過完善的訓練、不斷累積臨床經驗,有時反而無法幫助到病人,因此培訓與認證的工作相當重要,希望能扎實培訓出更多優秀的臨床佛教宗教師,就近服務更多人。
 
  「雖然病人、家屬能感受到宗教師的照護,對法師心懷感謝,卻仍然無法直接聯想到蓮花基金會在背後付出的心血,這跟一般人看不到廣告從業人員前端作業的辛苦是一樣的道理。」陳韋仲建議,基金會所培訓的專業人員,如果能夠在病人往生後繼續陪伴家屬一段時間,幫家屬進行悲傷陪伴治療,讓家屬感受到蓮花基金會的努力,口耳相傳下,其實就是最好的體驗行銷,比媒體廣告更有效,這也是未來蓮花基金會可以努力的目標之一。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69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