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告別的容顏

■ 王紹玲

遺美師的昨日與今日(一)

【編按】


儘管在為人詬病、充滿陋習的早年殯葬業界,仍有不少大體化妝師兢兢業業、堅持自己的職責,為往生者獻上最專業的技術與敬意、互留圓滿;而隨著時間推移及臨終教育的廣傳,保守封閉的觀念逐漸改變,慢慢的人們開始思考為自己作主,從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已超過40 萬人次來看,自主選擇不急救的推廣已看到初步成果。然而在人生最後的一哩路,仍有許多待完成的課題是可以透過認識、理解、進而學習以致接受的。於是,如何將一般人隱諱的殯葬議題檯面化,激發大家辯證、思考?如何將惕勵人心的故事如實呈現,以破除灰暗迷思,一直是蓮花基金會行之多年的目標。本期專題企劃( 一) 報導遺體化妝師劉素英的意外因緣與用心堅定下的深耕福田,讓許多往生者家庭獲得祝福,隨後將陸續刊載徐琬真、陳修將等年輕一輩投入遺體化妝的精彩故事,展現不同世代對於死亡的看法與善終理念,敬請期待!

孝思表彰變形 殯葬習俗待革新

「孝親」是我國傳統核心精神,不僅看重父母生前孺慕奉養,百年身後復以隆喪厚葬答謝親恩,在在顯示國人對孝道的重視。但源遠流長的殯葬禮俗,千年積累演變成各地不一的繁文縟節、甚至出現光怪陸離的陋習,經常讓原已沉慟的家屬更加不勘負荷。 儘管俗諺勸勉「生前一粒豆,卡贏死後拜豬頭!」,且不論是爭面子還是盡孝思,為父母長親的喪葬辦理,親屬兒孫總沒有不全力以赴的。
為提升大體化妝技術, 劉素英發揮業師經驗, 積極投入相關教育
另就協助者一方;為減輕喪家哀悼中還得打理喪葬事宜的負擔,以代為籌辦兼執行指導者,協助往生者安然謝世以撫慰親人的不捨,為人最後大事服務的殯葬工作者,本應受外界一定的敬重;然而囿於國人忌諱死亡的傳統觀念,加上種種繪聲繪影的幽冥傳說,多數人視殯葬事物晦氣不祥;加上早先殯葬從業者,許多是來自弱勢底層或教育程度較低家庭,使得過去殯葬從業者多受鄙
視、長期受到“見不得光”的待遇。
 
在殯葬業工作多年表現優秀的文雄(化名),升大學時,同時考上了國立大學法律系與教育學系,沒有受往法界發展的吸引選擇了後者就讀,畢業後不做二想的加入殯葬禮儀行列,堅定服務多年。多次獲公司和業界表揚的文雄,應母校邀請返回系上與學弟妹分享職涯規劃,許多人驚異好奇地問「學長怎麼會去做那個?」 曾先後歷經阿公與父親兩場告別式,過程中多次聽聞長輩慨歎收紅包、開低價尾款收高價、重複使用殯葬用品、服務人員態度不佳、專業素質偏低、什麼都是業者說了算…等舊文化,對於眼前的提問,文雄毫不遲疑地回答「這是我的選擇,因為我要用年輕的力量改革台灣的殯葬文化!」。
認真教學的劉素英老師

 

改革殯葬文化、導正不當習俗觀念,不僅是像文雄這樣熱血的年輕人,也是政府主管單位、學界、殯葬業者,與多數國人長期以來共同的期待,是一項龐大、需全民參與的社會工程。 然而,殯葬辦理這場無人可免的「謝幕大戲」,究竟應如何操辦看待,涉及文化禮儀觀念、教育體制與專業訓練、各式習俗的適宜性、殯葬產業發展…等諸多面向,與國家整體及每個家庭息息相關,其範疇廣泛而內容龐雜,過去已有專家學者以專文提出看法。在此,我們以務實角度,從幾位殯葬工作者的故事切片、藉由他們執業觀察與體會,或許能讓對於今日的殯葬文化面貌,有另一番認識與省思。

遺美師劉素英 大體貢獻卅年

在台北市第二殯儀館服務30 多年,甚為知名的大體化妝師、業界尊稱劉老師的劉素英,是國內少數曾專程赴美深造、同業爭相請益的專家。經劉素英服務過的包括前副總統李元簇先生的夫人、國寶級藝人鄧麗君、郭台銘前妻林淑如…等名人顯要不勝枚舉,但親和低調的劉素英,向來堅持尊重個案隱私,工作以外絕口不提服務過的對象,僅是為曾有的服務機緣心存感恩。
 
2016 年底才新大樓落成啟用的第二殯儀館,是目前主要負責大台北三百多萬人口殯葬事宜的公部門機構。 為全天24 小時因應民眾的殯葬辦理需求,「二殯」以三班輪值人力,業務量大時,則彈性加開班次消化「好日」暴增的作業,顯示國人慎選吉日良辰辦理葬儀的觀念根深蒂固。 數十年來,在這人流雜沓的場域,劉素英風聞各式名利爭鬥,目睹豪門世家、角頭老大冠蓋雲集不可一世的告別排場,但在她淡泊世事的眼中,這些都是過眼雲煙,希望傳承給後進年輕人在遺體化妝的專業與熱忱,才是支持她至今仍堅守崗位為人服務的最大動力。
 
沿著二殯右側一排「真愛室」延廊、左轉進入遺體化妝的工作間,一大早,劉素英已與同班「殮工」同仁一身的藍色防護衣,為即將舉行告別儀式的往生者著手“洗、穿、化”。
 
「輕輕的、溫柔的,想像躺在那兒的就是自己、或是你最愛的親人。」一句最常給後進的叮嚀,充分流露劉素英尊敬呵護每位“大體老師”的專業態度。

不愛曝光、僅有些許紀念性留影的劉素英,為揭開外界因不了解遺體化妝、甚至發生誤解謬傳所蒙上的神祕面紗,早在20 多年前,她就開始接受媒體訪問,期望社會大眾對殯葬服務有更多認識。 一頭俐落短髮下泛著親和笑靨,坐鎮二殯「化妝室」(遺體處理單位)辦公室,劉素英從容地招呼接班同仁、提點交辦事務,一邊若有所思地談起半生職涯在這崗位的點點滴滴。

初入行 膽量耐力比人強

卅年前的台灣,因經濟起飛而百業蓬勃開展,但遺體化妝工作仍多為年邁、軍旅退休且低學歷的長者擔任。 劉素英先前因結婚生子離開了紡織業緹花設計工作專心的持家;到獨生女漸長、她打算二度就業,恰巧父親軍中好友、前殯儀館長致電家中,於是藉機請教有無工作職缺,電話那頭老館長表示「那就讓她來看看…」。當時年方卅的劉素英,原本以為是工友類職務,但在報到當天就隨前輩往「化妝室」觀摩,見到多具妝容完成、睡著般安詳的大體,自忖是“工作緣份”讓她並不感覺害怕,但同仁大多笑看劉素英作不久、爭相打賭她能撐多久;未料思慮單純、一心只想如何以最好的妝容送往生者最後一程的她,當場表示 「好,我就來試一試」,就此展開妝點遺容的化妝人生,一試就試了30 多年。
劉素英老師在嶺東科技大學為同學解惑
對於一般人,可能僅只是踏進殯儀館就不是件輕鬆的事,更遑論在此長年工作,其中的困難恐怕是不易想像。 劉素英憶起進入遺體化妝工作初期,當時幾乎清一色是軍中退役二度就業的長輩、多數缺乏教育訓練,怎麼給遺體化妝,全憑個人摸索。在無人領進門、功夫看各人情形下,劉素英硬著頭皮上陣,倚靠平日的化妝技巧與部份自學,挺過無師自通的階段。但遇到嚴重受損、需
縫補修復的大體,在欠缺專業技術與經驗指導下,藉由生前照片或親友描述能大致復位的已屬幸運,若遺體已經嚴重受創或腐爛得難以辨識,不是先行火化再舉行告別儀式,就是盡速安葬以求生死兩安。由於缺乏專業基礎,同仁即使有心進修,獲得的成效還是十分有限。
 
最令劉素英記憶深刻的,是她第一個服務對象、一具男性「水流屍」。除了得克服令人屏息的氣味,更教她頭痛的是─無論怎樣都沒法為濕滑的皮膚打底上妝,只能盡力梳理整齊,即飛快衝出現場換氣喘息。 直到服務了十多年,國內的遺體化妝,在材料、技術各方面依舊停滯不前,始終無法克服遺體退冰的出水問題,再怎麼仔細修飾妝容,往往儀式尚未告一段落就已經糊妝走樣“花容滿面”。為改善專業不足的缺憾,劉素英與同仁四人獲單位推薦赴美進修;突破語言、生活環境、文化隔閡…等重重困難,終於在學成告一段落,帶回國外研發領先的材料與技術,以遺體專用、富含油性與蠟性的化妝材料,克服出水難以定妝、以及難度較高的遺體修復技術問題。(待續……)
所屬出版品
生命雙月刊143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