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

臨終的心

文/摘自《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作者:羅尼.史密斯(Rodney Smith)
定價:390 元
出版者:法鼓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22 年4 月
「沒有了死亡,生命還剩下什麼?」這個問題看似不合邏輯,卻能帶領我們切入本書核心,開始探討生命的奧祕,生命的本質。
 
本書作者擁有多年的靜修經驗與第一手的安寧照護經驗,書中他藉著瀕臨死亡者的生死故事,提出探索生命的重要觀點與問題,豐富的練習題,引導我們活出死亡、活出生命。
 
了解自己、他人的痛苦與受苦的心,會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我們看到痛苦是普世存在的,也看到生命基本上是我們無法完全控制的。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努力打造生活,但是,痛苦和死亡透露出的訊息是:有另一股力量在引導著生命旅程,我們幾乎無法控制自己會怎麼死、什麼時候死。
 
面臨生命中重大的身體事件時,我們總是無能為力。當臨終者不再想要控制結果,讓這個過程自然展現時,通常都可以在人生的最後時光過得很安詳。只要我們願意學習,死亡可以給予我們很多關於一生的教誨。
 
阿姜查(Ajahn Chah)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導師與禪修大師,有一位學生在他的身心健康逐漸衰弱之際,向他請教一些問題。當時,阿姜查剛動過幾次手術,包括腦部手術。這位學生說,他認為阿姜查正在實踐他一直在強調的教誨:他的身體日趨惡化,朝不保夕,有可能會死去。阿姜查看著這位學生說:「不要把這些身心變化說得那麼輕鬆,要經歷這個過程,比你所想像的還要困難。」阿姜查指的是,談論生、老、病、死的無可避免是一回事,而活著體驗生、老、病、死又是另一回事。
 
直到死亡發生的那一刻,我們都無法完全了解死亡的模樣。我們可能認為自己知道死亡是什麼,但是實際情況總是與預期的大不相同,我們幾乎確定無法控制狀況。我們不知道是否會有恐懼、惶恐、昏沉和疲累?這些過程有它自身的生命,很可能比我們所相信的還要艱難。
 
耶喜喇嘛(Lama Yeshe)是一位備受尊敬的藏傳佛教導師,因為心臟病發而被送進醫院。住院一段時間之後,他寫了一封信給另一位喇嘛,訴說生病期間的情形。信裡寫著:「我以前從來不知道加護病房的體驗和痛苦,直到我住進加護病房。由於服用的藥物藥性很強,又不停的打針,還必須依賴氧氣設備來呼吸,我的心完全被疼痛和慌亂所征服。」
 
「我知道處在死亡的階段,想保持覺察、不慌不亂,相當困難。生病後的前四十一天,是我狀況最糟的時候,我的身體狀況很像是墳墓的主人,我的心像一位反對上天的人,我說話像一隻老瘋狗在吠叫。當我的背誦禱詞與禪坐能力退化後的許多天裡,我開始思考該怎麼辦?於是,我努力保持高度的覺察,進行讓自己穩定的禪修冥想,如此果然讓我受益良多。我逐漸再度獲得莫大的喜悅與幸福,心靈力量又逐漸增強了,我的問題也慢慢減輕、消失……」
 
上述這兩位人物一輩子從事心靈修行,他們勇敢面對病痛與死亡所帶來的挑戰。和他們兩位一樣,大多數人也可以這麼假設:「死亡在挑戰我們能否開放與學習、能否愛人,以及能否善待與容忍自己?」
 
正如勞倫斯(D. H. Lawrence)曾表示:「要小心,而且要保持溫柔的心面對死亡,因為死亡是件困難的事,我們很難穿越死亡之門,即使那道門是打開的。」我們很可能會被推到忍耐的極限。當下的環境與情況也很可能將自己帶入心理層面的陰暗地帶,陷入失望與憤怒的牢籠,需要極大的勇氣才能保持開放的心胸。
 
我們無法預見自己死亡的環境,也無法預見自己將面對的身心痛苦。我們無法像因應生活上的許多狀況一樣,安排好自己的死亡。不過,試圖控制並創造一個完美的死亡情境,並不是重點所在。真正的重點在於,潛入我們人性的深處,接受死亡過程的任何狀況。當下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當下就處理它,就像我們會從一件傷心事或破碎的婚姻學到教訓一般,我們也從高潮迭起的死亡過程中學習。
 
阿姜查和耶喜喇嘛奉獻生命,追求徹底認識自己。比起能否從困境中學習並獲得成長,死亡的挑戰本身,重要性顯得小多了。比起困境本身,學習是一項修行是否得力的更重要指標。耶喜喇嘛所寫的信,清楚說明了這個道理。阿姜查對學生的回答,就是想讓學生把佛學知識放置在真實智慧的大脈絡之中。我猜想,這兩位人物即使在身體極度不適的情形下,仍然在學習、成長和教導人們。
 
隨著病情嚴重,心的狀態通常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我們在身體健康時,就能探索到最普遍的那些狀態,遇到病情嚴重時,也許會有較多的準備。了解自己在健康或生病時,自己如何不斷落入某些心態,能讓自己與這些心態的能量維持平衡,也較能以「如是」的面貌來看待它們。
 
----------------------------------
【省思與練習】
放下控制欲
 
省思自己是誰?
想想那些用來定義你作為一個人的全部特質。問問自己:這些特質,是否捕捉到你是誰的本質?
是否少了什麼?如果你瀕臨死亡,你的角色和責任也正在逐漸失去,你這個人會消失嗎?有什麼東西會留下來嗎?
 
問問自己:「我是誰?」
然後直接觀察自己所給的答案。「我是我的身體,我是我的情緒,我是我的思想。」但是,如果你能觀察到你身體、情緒、思想,那麼你怎麼可能同時又是它們呢?
 
「觀察」這個動作本身,已經將「被觀察」的客體置於你(觀察者)之外了。繼續花一點時間,再問問自己:「我是誰?」並觀察這個問題將你引導到哪裡?讓這個問題一直跟你在一起,不必急著回答。這個問題會造成你的困擾嗎?還是讓你的心更平靜?
所屬出版品
生命季刊170期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我們以臨終病友為老師,誠心向生命學習,學習人生的終極價值以及無悔無憾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