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醫療團隊會如何陪伴病人與家屬的失落?
A:
當醫療團隊和病家對於病情的認知沒有站在相同的立足點的時候,就會造成對醫療團隊不信任的類似問題。團隊如何隨時讓家屬暸解並且接受病人的病情,我想是團隊最大的挑戰,除了給予清楚而充分的資訊之外,決策的透明化,公開討論的過程和想法,讓家屬感受到團隊已經用了所有能夠使用的方法,並且進一步邀請家屬參與和決定,增進家屬『已經努力』的感覺。
假如團隊真的注意到這件事情,也已經努力去處理,可是家屬仍然不能接受的話,往往團隊會感到挫折,其實反過來團隊需要放下原有的期待,試著移動到病人和家屬的位置,理解他們不能接受的背後是否有其未說出的意義呢?或許多了一些對病人家屬的理解,稍能消除醫療團隊的挫折感,才能繼續陪伴病人與家屬走下去。
Q2要如何陪伴病人面對疾病進展的失落?
A:
當疾病的進展已經無可避免,如何幫助病人轉換他們期待痊癒的希望,變成較為實際可行的希望;或者協助他們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完全專注在自己失去的部分,去鑽牛角尖,然後去珍惜自己還保有的時間和能力,實在不是件容易的是。雖然病人的病情沒有好轉,不過當病人願意在此時敞開心房與家人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那就像早晨迎來的陽光般令人感動。
Q3在臨終時刻如何陪伴成人的哀傷?
A:
美國心理學家Worden提出哀悼的四個任務——接受失落的事實、處理悲傷的痛苦、適應一個沒有逝者的世界、生者在開始餘生之旅,同時找到一個記憶逝者的方式(註一)。可想而知,讓家人能在臨終的現場,對於個體未來面對悲傷的調適,是很重要的第一步。通常護理師會協助家屬做遺體護理,引導家人和病人說話,做最後的四道,過程中家屬的情緒也會從極度悲傷轉為較緩和些,因為轉化和發洩情緒有助於處理悲傷,若壓抑和忽視有可能會使得悲傷延宕而影響身與心。
註一:李開敏、林方皓等人譯(2020)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J.William Worden著,台北:心理出版社。
Q4在臨終時刻如何陪伴孩子的哀傷?
A:
除了大人之外,孩子是一個需要關注的重點。很多人不願意孩子在場,深怕他們受到驚嚇,可是受驚嚇的原因可能不是來自於病人外貌的改變,而是其他家人的激烈情緒反應。這個時候可以請大人陪同孩子一起到病房外面,用孩子能懂的話語讓他們暸解現在發生的事情,解除他們的困惑,同時陪著他們去想想這種狀況能夠做什麼,增加孩子的控制感,這些都有助於孩子日後悲傷的調適。此外,大人也要尊重孩子當下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引導與臨終病人告別,切忌用大人認為應該的方式來要求孩子,避免加深孩子的悲傷與恐懼。
Q5何謂正常性的悲傷?
A:
面臨重大的事件,有些人需要發洩情緒,可能是哭泣或者不知所措,接著才能用理智處理事情;有些人卻要用理智先處理事情,或許是聯絡其他人、通知葬儀社,之後哀傷的情緒才會慢慢浮現,只要兩個部分在悲傷的過程中都能夠出來,就是正常性的悲傷。
Q6悲傷到底何時會結束?
A:
或許悲傷沒有真正結束的一天,需要時間去學習和適應新的生活,或許多年後仍會觸景傷情地流淚,但千萬不要用眼淚來衡量自己的悲傷好了沒?只要讓自己不那麼痛苦的思念,就是一種改變,這些都是悲傷必經的過程,要相信自己一定會慢慢地越來越好。
Q7如何進行關懷喪親者的電訪呢?
A:
悲傷是一種來來去去的情緒,我們不能確定電話打過去的時候,家屬是不是正在悲傷的當中。即使時機正確,假如打電話的夥伴和家屬之前並沒有深刻的關係,他們也不容易把私密的情緒直接坦露出來,所以適當的暖場是需要的,一開始表達來意和身分,甚至主動談談這位病人在住院前後和團隊夥伴們一起發生的故事和表達我們自己的感受,都可以幫助家屬做進一步抒發的心理準備:要是時機不對,家屬現在不想談,只要能夠傳達我們的關心,讓他們知道假如有需要的話,可以找到我們,或者另外和家屬約定下一通的電話,那麼關心的效果就達到了。悲傷的家屬在人際關係方面經常會比較退縮,與其說「有需要的時候打電話給我。」倒不如主動地打電話或者探訪來得更有幫助。
Q8認識喪親者(亦稱遺族)的失落世界?
A:
如果把悲傷定義為失落之後的情緒,那麼對於遺族來說,悲傷的內容又多又複雜,因為他們失去的不只是一個人而已,而是失去這個人對應在悲傷者心裡面的功能,如:先生過世,太太可能失去的是,來不及趕回家的時候會幫忙煮飯的人、在決定家中大小事宜時的討論者、出門的司機、逛街幫忙提東西的人、拖地板倒垃圾的人、天冷時被子裡的暖爐、陪著去看醫生的人、孤單時的陪伴者、甚至是吵架的對象等等。失去一個功能,就會有一份情緒,除了情緒需要發洩,還要試著找到新的人去彌補這些功能的位置,悲傷者可能會學著自己來做,或者找到新的對象。悲傷者會因為體認到失落的事實和不便而感受到悲傷,使得悲傷者要同時面對這兩種情緒,失落的悲傷和學習的挫折。
Q9如何陪伴喪親者(亦稱遺族)的失落呢?
A:
我們可以陪伴喪親者,協助悲傷情緒的抒發與宣洩,及新生活的調適與學習以減少挫折,都有助於喪親者整體調適的歷程。悲傷容易因為過去的習慣行為不再而引起,習慣會重複,悲傷也會接著而來,在陪伴的過程中協助喪親者宣洩思念、提供支持和關懷。在重建的過程中,學習規畫新的生活以及相關的技能,練習換燈泡、炒飯、開車、繳電費等,一部份的新技能漸漸變成新的習慣,取代舊有的,而遺留下來的習慣可能會變成個人哀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