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何謂善生善終的生命教育?
A:
蓮花基金會自2004年起,因應生命教育的需求,以「從死亡過程賦予生命價值的深層內涵,建立滿全生命」為契機為基礎,透過生命教育資源網,建立一個討論生命的機制,銜接起生死兩端。
Q2善生善終生命教育的目的與重要性?
A:
藉由探究死亡及瀕死的情境與歷程,澄清對生命價值的迷惘,提升對挫折的承擔能力,在對天災及意外事件所造成之失落與哀傷能勇敢面對及妥善處理,進而能以理性及莊嚴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死亡,並延伸幫助家人、親友、同儕等。
Q3善生善終生命教育能培養哪些能力?
A:
為避免在事件發生後才呼籲尊重生命,故在善生善終生命教育中希望培育出兩項能力,即創造力與溝通能力。當個體有創造力,便能提升承擔挫折之能力;而有良好溝通技巧,則能擁有良好之人際關係,以達到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大自然的生命教育內涵。
Q4何時進行善生善終生命教育效果較佳?
A:
善生善終生命教育是隨時隨地隨機可進行的,不同的年齡層在語言、體驗活動的深淺度及回饋會有所不同,蓮花基金會擁有從兒童至銀髮族適用的不同體驗活動教案及資源,並彙整11種教學方法以供應用,依據不同年齡層的功能與需求,安排適切的體驗活動或討論,方能深化介入效果。
Q5家中有親人過世,要如何與兒童討論家人的離世?
A:
當兒童遭遇親人死亡,甚至是寵物的死亡,可在病情的告知、死亡訊息的告知、兒童是否參與照顧、是否參加葬禮、對其疑問的回答等加以討論。在互動過程中依其年齡認知能力建立對死亡的認知,讓其對死亡的未知、焦慮、恐懼得到適當的引領及調適,幫助兒童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及情緒的抒發,留意是否出現與往常不同的行為表達或反應,陪伴孩子走過哀傷事件。
Q6小孩平常也會想到死亡嗎?如果孩子想到死亡產生情緒行為反應,可以怎麼因應?
A:
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會想到死亡,內容可能是擔心自己的死亡,也會擔心家人的死亡,以及動物的死亡。因其年幼且心智發展尚不成熟,遇到死亡相關事件往往不知如何抒發與調適,因此由熟悉的大人(如父母、老師)陪同討論或使用書籍、影片等引領,或是平時亦健康自然的態度提供適切的死亡知識,接住兒童的情緒,讓其抒發並給予安全感,可幫助建立兒童對死亡的正確認知。
Q7兒童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何與孩子討論他們面對自己的死亡?
A:
包括先天性重病兒童及癌症病童等,醫師、父母、教師、義工甚至同學等都能協助兒童面對死亡。由於兒童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最多,父母為兒童生死教育的最佳教師,在幫助病童面對時,國內外有許多繪本或書籍可提供父母閱讀,或是與孩子共讀,討論孩子的疑問或關於死後世界等;且每個孩子在表達失落情緒的方式不同,身邊的人若能及時接住孩子的恐懼與焦慮,提供安全感及抒發管道,以陪伴孩子面對死亡。
Q8成人可採取什麼方式或態度來幫助兒童建立死亡的正確認知呢?
A:
可善用生活中的機緣實施機會教育,如節日祭祖、清明掃墓、寵物死亡、探訪長輩親戚之病痛、參加親人葬禮等,或利用生死教育相關的童書繪本。由於兒童和父母居家相處時間較多,若父母本身不迴避談論死亡、讓孩子參加葬禮等,一旦孩子面臨死亡事件,會以較健康的心態來面對。
Q9對逐年增加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個人可以有哪些積極作為?
A:
當青少年出現對人生無望、沒有未來、沒有意義等相關言論,或是將重要物品送給他人,甚至出現像是遺言等言行時,可嘗試帶著溫和不批判的態度關心;鼓勵同為青少年的孩子關心身邊遭遇失落事件(失去親人、家中變故、失戀、學業成就不如預期等)的朋友;留意致命危險物品的放置或使用等。
Q10如何向兒童解釋親友自殺?
A:
考量兒童的心智成熟度,可以向兒童說明逝者因處於高強度的低落狀態(如非常非常傷心),以致於忘了尋求幫忙,忘了還有其他解決方法,所以選擇讓身體不再繼續工作,停止了身體的運作。使用適當的言語告知發生的事實,留意孩子可能產生的自責與羞愧,並可適時與孩子回顧分享與逝者的美好回憶,討論時同時澄清孩子對自殺的迷思(如自殺不會傳染或遺傳),向孩子示範對逝者的情緒與想法,討論過程宜抱持簡單、直接、柔和、不批評的原則。
Q11失落事件對兒童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有哪些行為反應出現時,需留意關心兒童的身心狀態?
A:
兒童因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經歷失落傷痛後,情緒壓力未得到適當的紓解或調適時,可能以不同過往的行為模式表現,期間可能從事發後開始至兩、三年。例如:做事常常無法集中注意力、情緒易衝動或淡漠、惡夢、尿床、隔絕自己(社交退縮)、過度擔心自己及親人的人身健康安全、表現出被遺棄的感覺、對事物表現不在乎或不關心、出現自責或羞愧的言行等。
Q12若想與長者討論死亡,可以從哪些議題切入?
A:
因世代有所差異,部分長者對於死亡相關的問題較為敏感,因此採取迴避態度面對死亡議題的討論也算合理,但對於死亡的憂慮卻無法逃避,因此,若能以團體上課的方式,在自然的情境中接受死亡準備之知識,或以其熟悉的他者或名人為個案進行說明或討論,也能達到示範的效果;與健康相關的議題,可吸引長者興趣,亦能深入討論對於疾病處置、醫療決策等看法;與長者建立信任關係後,透過合乎其需求的死亡議題討論,有機會減輕其對死亡的恐懼、不安、焦慮、埋怨、牽掛等。
Q13「生命回顧」只適用於老年人嗎?
A:
生命回顧(life review)起初用於協助長者從懊悔或不滿意的生命經驗中重新再出發,後根據實務經驗,生命回顧可用於任何時期,因生命回顧含有重整秩序(make order)、發現或重新詮釋「意義」、釋放衝突或不滿(reconcile conflict & disappointment)、放下(letting go)等功能,由其他角度(較正向)去詮釋過去經驗,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已發生事件或經歷,有機會重新賦予個體有動力繼續前進。